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一直是人类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是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多以淀粉粒形式储存于细胞中。淀粉粒在种子、块茎和块根等器官中含量特别丰富,而且淀粉粒能在考古地层中保存上万年。不同种属植物的淀粉粒在形态、大小、层纹、裂隙、消光等方面各有特征,因此可以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鉴定植物种类,这为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淀粉粒分析成为的一项新的分析手段,它通过先建立现代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形态标准,然后通过对比去鉴定从考古遗物、遗迹中获取的古代淀粉粒的种属,以进行器物功能、古代人类对植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其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大约距今8500~7000年。本文对裴李岗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郑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岗时遗址,密县莪沟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的15个石磨盘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15个石磨盘上共发现了1800多颗淀粉粒,可鉴定淀粉粒中比例最多的是橡子,占到总数的42.80%,其次是小麦族(23.89%)、粟黍或薏苡属(15.15%)、根茎类(0.27%)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淀粉粒无法鉴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石磨盘的功能具有多样性;②、橡子可能是当时先民的重要植物性食物来源之一。上述实验结果可为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同时,丰富的植物种类及组合也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吻合,从另一个角度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