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捕收剂在煤和石英矿物表面原位吸附行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煤泥浮选过程中,以疏水性的纳米粒子为捕收剂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经研究证明聚苯乙烯(PS)纳米粒子可以用于煤泥的浮选,且能大幅度提高精煤产率,但同时由于PS粒子选择性吸附效果差而使得药剂消耗量过大。因此,本文将利用耗散石英微晶天平(QCM-D)技术探究纳米粒子在固液界面的原位吸附行为,期望为PS纳米粒子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以乳液聚合制备而成的阳离子型PS纳米粒子为浮选捕收剂,通过QCM-D分别分析粒子在煤表面(无定形碳芯片)和石英表面(Si O2芯片)上的吸附脱附过程,探索粒子选择性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试验表明粒子在石英表面能够产生快速吸附作用,因此探索了PS纳米粒子在石英表面原位构筑粗糙疏水性表面,从而增强十二胺在石英表面吸附的可能性,并通过石英纯矿物的浮选及铁矿石的反浮选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采用乳液聚合的方式成功制备了阳离子型PS纳米乳液,通过马尔文纳米激光粒度仪观察可以看出,乳液粒径主要集中在100~110 nm之间,并与扫描电镜拍摄图像相对照,两者对于粒级的测量结果相同且还可以看出由于乳液相互之间发生聚合导致形成了少量粒径较大的聚合物。将合成的纳米粒子作为捕收剂运用于煤泥的浮选试验中,可燃体回收率随着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可保持灰分含量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与柴油相比表现出药剂用量较高问题,如使用0.5 kg/t柴油(DO)与1.0 kg/t PS粒子为捕收剂时,所得到的回收率、精煤灰分相当,但粒子用量却是DO捕收剂的2倍。(2)不同条件下粒子均会在Si O2表面及碳表面产生不可逆的吸附,且前者吸附量约为后者的2/5,这解释了为何实际浮选过程中药剂消耗量较大的原因;减小乳液固含量对于抑制粒子在碳表面上吸附更为明显,例如:固含量从21 g/L减小至15 g/L时,碳表面吸附量减少了18.16%,大于Si O2表面的8.49%,因此在实际浮选过程中通过降低固含量进而抑制粒子在非目的矿物表面的吸附并不可取;酸性(p H 5)和碱性(p H 9)条件对于纳米粒子在石英表面上的吸附效果起到抑制作用,吸附量分别降低了5.21%、9.47%,但在碳表面降低幅度更是达到9.92%、19.29%,因此浮选时调控p H为7的矿浆环境更有利于粒子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高浓度的无机盐离子存在环境下,芯片表面的有效吸附位有所减少导致PS纳米粒子的吸附量逐渐减小,例如:1.0 m M Na Cl溶液环境下的吸附量为44900.38ng/cm~2小于0.1 m M时的56155.03 ng/cm~2。(3)随着吸附量的增大,碳及Si O2表面的吸附层都变得更为密实且碳表面的密实度均小于Si O2表面,较高固含量或中性环境在促进碳表面吸附的同时吸附层构型也变得更为松散,但水流的冲洗始终不足以克服粒子的吸附能垒造成脱附现象;PS粒子在碳表面和石英表面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均受物理吸附控制,这就是PS粒子选择性吸附较差的主要原因。(4)同一条件下,利用纳米粒子构筑粗糙表面后十二胺在Si O2芯片的吸附量会大幅提高,例如,当p H同为7时,PS粒子原位构筑后十二胺的吸附量较未构筑时的多出28.57%,且△f表现出更快的降幅,十二胺的吸附速率更快,表明PS粒子的构筑对于十二胺的吸附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石英纯矿物的浮选试验结果表明,PS纳米粒子原位构筑后十二胺为捕收剂时的回收率达到35.16%,远高于仅加入十二胺时的17.37%,且通过动力学拟合前者的浮选速率常数k为0.01529大于后者的0.01285。而PS纳米粒子及十二胺共同处理后的石英接触角为45°同样远大于仅用十二胺处理时的25°,这表明二者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石英的可浮性,从而提高了浮选回收率。经1粗1精2扫,中矿循序返回的反浮选工艺,PS纳米粒子和十二胺同时为反浮选捕收剂时获得的浮选指标优于仅以十二胺为捕收剂时的浮选指标,铁矿石品位提高3.55%,回收率提高2.97%,泡沫产品的品位降低4.10%,表明纳米粒子在实际矿样浮选体系中也具有促进铁矿石反浮选的作用,实现了“提铁降硅”的目标。
其他文献
太原西山石炭-二叠系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受燕山期岩浆活动和多期次构造热事件的影响,煤田流体活动广泛发育。本文从流体的物质组成入手,通过显微镜观察、微量元素、C-O-Sr-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流体矿物组成、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查明流体的期次、性质及其演化特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煤田石炭-二叠系地层存在两类脉体矿物,分别是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和黄铁矿
学位
岩溶陷落柱是我国华北型煤田中极具区域特色的地质异常体,不仅会影响煤系天然气的富集和开采,还会导致在煤矿开采中发生突水、瓦斯突出等安全事故。地震勘探作为目前陷落柱地面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陷落柱地震响应特征,进而为陷落柱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依据。然而在以往的地震正演研究中,陷落柱内部多采用均一介质表征且地层结构较为简单,对陷落柱地质特征表征不全面,且由于实践中的偏移速度难
学位
沿空留巷技术由于具备的采煤回收率大、采掘衔接方式合理、巷道挖掘效率低等的优点而在采矿工程领域中运用得比较多,但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巷旁支护混凝土充填材料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问题,高脆性的缺点让其不能够与顶板形成有效的协调让压等结构。高强度高延性混凝土因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以及让压性能等优点,其可作为理想的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材料。本文以C40混凝土作为基准,通过事先用化学溶液浸渍对橡胶颗粒进行了表面
学位
倾斜厚及特厚煤层错层位综放工作面下端存在弧形底板,其应力分布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受采空区矸石非对称滑移堆积形态影响亦呈现出非对称特征,进而影响其下内错沿空巷围岩稳定性。此类巷道受传统错层位“三段式”工艺思想束缚,长期惯用棚式被动支护,严重影响巷道掘进速度,制约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FLAC-PFC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力学理论分析以及现场调研与实测等研究手段
学位
随着采矿机械化程度的加深,使得选煤厂的细颗粒煤含量增多,而目前选煤厂常用湿法选煤工艺,导致产生的煤泥水中含有大量非常细的悬浮煤颗粒,给煤泥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带来许多困难。尽管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但是其本身不能降解,且丙烯酰胺单体具有毒性,而淀粉作为一种来源广、易降解、多支链结构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成为了近年来絮凝剂研究的热点。因此,制备易降解、絮凝效果好、成本低的淀粉基絮凝剂具有
学位
人类从未停止对地球奥秘的探索。随着发展需求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全世界对地球科学的研究逐渐向深部进军。深地工程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如地热能开发利用、煤炭地下气化开采、高温隧洞设计施工、核废料深埋储存等。这些深地工程都会受到高温作用的影响,且开发过程中大多伴随着温度的剧烈变化。而岩体在热冲击作用下的破裂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能与常温环境不同,地表岩体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难以适
学位
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煤炭行业作为国家能源的支柱,提高其浮选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是实现选煤产业变革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整个煤炭行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强大助力,目前大多数选煤厂仍然处于信息化水平低、智能化刚起步的阶段,对于浮选工艺过程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存在着滞后性强和准确度低的问题。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对煤泥浮选泡沫图像分析来对浮选工况进行判别成为了煤泥智能化浮选的
学位
我国煤层气储层普遍存在“渗透率低、解吸能力差”的特点,原位注热既可以促进煤层气解吸,又可以提高储层渗透率,可实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煤层中裂缝的渗流特性是决定煤层气解吸运移和注热-传热的关键因素,是原位注热强化煤层气开采工程成败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本文以山西晋城无烟煤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循环间歇注入高温过热蒸汽过程中的裂缝渗流特性演化特征,以及含支撑剂裂缝长期注入高温过热水蒸汽过程中的渗流特性
学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湿法选煤过程中煤泥水的闭路循环导致聚丙烯酰胺残留而积聚,含聚丙烯酰胺水体对分选系统中微细颗粒的分散与团聚以及煤泥水的沉降与脱水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系统探究了聚丙烯酰胺经过沉降后的积聚规律,以及对浮选颗粒表面性质、分散与团聚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浮选尾煤进行焙烧、碱激发活化,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尾煤基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煤炭洗选循环水体系聚丙烯酰胺的降解,有效促进了
学位
本文以热电厂燃煤固体废料粉煤灰(CFA)为Si源、Al源,制备出含铝Al-MCM-41介孔分子筛,利用其比表面积大、孔道规整、酸性位点多等优点将其作为催化剂载体,并制备成复合可见光催化剂,极大解决了单一光催化剂对苯酚降解能力不足的问题,做到“以废治废”。同时,为粉煤灰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提出一条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AgCl/α-FeOOH@MCM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