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各级财政工作的重点。财政支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方式之一。“十一五”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一直呈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资金使用效果、使用效率缺乏监督和考核,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和无效投资,如何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成为改善财政农业支出现状的关键。因此,系统研究财政农业支出运行及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对于效益型财政农业支出机制的建立,财政对农业支出效果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分析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1992-2008年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主要对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在农业资金投入体系中,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财政农业支出、农户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的作用,而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不大;而且,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具有3年期左右的滞后。实证研究表明近20多年来黑龙江财政农业支出经济效益、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处于不稳定状态;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表现出低水平的状态,财政农业支出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财政农业支出总体呈现的低效益状态是必然的。最后,针对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低,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财政支农环节错位且效益不高,对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对策建议: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加强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及相关的法律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