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机会主义理论,审视中国外贸领域中若干机会主义行为的实例,分析其成因与机制,并提出治理的思路。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国内外有关贸易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相关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在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外贸领域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的统一归类的研究,并缺乏对外贸中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机理的分析。于是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展开了对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论文首先根据已有案例资料,对我国外贸领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概括分类,大致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外贸中的合同诈骗;(2)外贸中的双边机会主义行为;(3)我国的制度漏洞为企业所利用的行为;(4)外贸中的走私。并针对每一类机会主义行为列举出实例,如人参出口案、稀土出口恶性价格竞争案、903骗税案、远华走私案等,这些案例都是我国外贸领域发生的经典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这种分类,论文结合机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所列举出的各类案例进行了成因分析以及形成机理分析。外贸中机会主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自利动机,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根源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2)有限理性,即行为主体在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实际操作中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做到这一点;(3)信息的不对称,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很有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得更多的收益;(4)契约的不完备;(5)专用性资产的存在,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方将受到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6)制度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力。接下来文章尝试性地对外贸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生机率更高。对外贸易中更大的空间距离、文化距离,使贸易过程中信息容易被隐瞒,再者,中外制度差异以及中国制度和管理的漏洞容易被企业利用,更容易催生机会主义行为。(2)表现更复杂。文章按照信息拥有情况将案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归类,发现大多数案例并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的类型来概括,而是融合了多种机会主义行为。此外,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呈现出利益集团化,计划周密性,这都反映了外贸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复杂性。(3)危害程度更大。外贸中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甚至有可能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4)治理难度更大。对外贸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往往表现得更加隐蔽,其监管和治理的难度也就更大。并且发现后的惩戒成本也远高于国内贸易,受损一方也很难通过法律等措施对其进行制裁,这就更加助长了外贸领域中机会主义者的气焰。论文最后结合对外贸易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特点以及成因,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三个层次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和政策建议。其中,政府方面主要是要完善法制并加强国际合作。社会组织方面则要加强行会组织,维护企业战略联盟,同时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估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企业方面则要从加强合同主体的审核、增强交易对方资产专用性、增强企业战略联盟内部信任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