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功利与审美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que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早己确立,对鲁迅的研究不计其数,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鲁迅的杂文以及《呐喊》等五部重要的文学作品集,研究者甚多,但从美学的角度探讨鲁迅文学创作中功利和审美的矛盾现象的还较少。本文主要从这一点出发考察鲁迅的文学创作,并探索其中的某种规律。   文学的功利和审美是文学的两个特有的属性,作家的创作偏重于审美或偏重于功利是与作家的文学气质和时代背景密切联系的。鲁迅既有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意识,又有着作为作家所特有的文学天赋。在二十世纪初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因为有忧国忧民之心,所以,鲁迅创作时不忘关注民族的兴亡、现实的苦难,具有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又因为对文学有自己特有的领悟和见解,所以鲁迅在创作中又不愿太违背文学创作所特有的规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当时代需要他用笔来呐喊时,他的文学创作就偏重现实功利的一面;一旦进入文学审美的境界,他又每每与现实功利产生某种疏离。因此,鲁迅的文学创作也就呈现出了功利和审美并行、交织的现象。本文将以鲁迅的五部作品集为主要对象,尝试对鲁迅创作的审美和功利并行、交织的现象进行探索,并试图找出其中的某些规律。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透彻了解蒋介石发动内战末期,在重庆解放前夕发生的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在垂死挣扎,利用特务组织和叛徒破坏地下党。然后分别探讨小说《红岩》里的
(字宁)喃是越南民族按照方块汉字符号创造的一种用来记录越南民族语言的半表音半表意文字。由于长期跟汉化民族的思想缠斗,越南民族迫切要求要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字宁)应运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