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半无产阶级化”的角度,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考察;以农民工的“隐喻”为线索,梳理了相关问题,并给出了农民工半无产阶级化的四种具体含义:带着“土地”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的分离、劳动关系在经济上与法律上的分离以及周期性失业。然而,以农民工半无产阶级化化为主要特征的积累方式,必然会导致内需不足,因而,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条件。借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A)探讨了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持该增长方式所需要的具体的制度条件。认为,改革时期SSA不仅为这种积累方式提供了制度条件,更是将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进程“定格”在半无产阶级化之上,使他们不能转变成真正的工人,只能处于农民和工人这两种职业之间的尴尬状态。 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半无产阶级化、劳动力商品化与中国农民工。本章旨在讨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化是资本主义前提的论断。认为该论断是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做的独特划分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前史与真正的资本主义历史。《资本论》中所做的一些预设其实是资本主义前史发展的结果,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交代资本家的欲望来源。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无产阶级化并非是劳动力商品化的必要条件。文中在理论与经验两方面的分析表明:相比无产阶级化,半无产阶级化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把由半无产阶级化向无产阶级化的转变看成是历史必然,这里,他只看到了资本主导的双向运动,忽视了市场机制与社会之间的双向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双向运动,我们应当把半无产阶级化看作这两种双向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给出了农民工半无产阶级化的四种具体含义:带着“土地”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的分离、劳动关系在经济上与法律上的分离以及周期性失业。 第二章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一个制度分析。本章讨论了“进入城市、进入工厂”的农民工的产生过程。我们的分析表明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流动问题,更是生产关系变革,是关系到生计模式的“大转变”。农民工劳动市场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是通过制度性变革释放并实现农户多样化的生产能力的过程,但背后却是一系列将权力还原为财富的制度创造过程。随着积累体制的变化,农民工的存在形式也由“在乡农民工”变为“进城农民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从单方面因素来研究农民工市场的人力资本理论、制度理论和结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第三章“拆分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的分离要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把劳动力价值当作一个被资本在相应制度环境下所决定的量,使得他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在工人进入工厂之后,资本家如何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然而,制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工人的反抗能力和反抗程度是不同的。事实上,工人的收入分为两部分:工资和利润分享额。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的分离是农民工的低工资与低利润分享能力的表现,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户籍制度以及偏向城市的资源再分配政策条件下,资本主导的双向运动的结果。在这种积累的社会结构下,传统经济体制的历史遗留,已然成为改革中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加以利用的资源,并把农民工限定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原本是传统经济体制产物的城乡分割,在改革过程中,却又被资本赋予了新的含义。资本把农村变成了一个天然的产业后备军储存库,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低工资与低利润分享能力的劳动力,从而在微观层面上确保了这种劳资关系的再生产。不仅如此,资本利用城乡分割成功地创造了“二元忠诚”语境。通过“二元忠诚”语境,工厂不仅生产出了工人对工厂的忠诚,而且还生产出了弹性化的工人。 第四章从双重劳动关系的视角看中国农民工。市场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法治经济,是因为在工人不仅与雇主形成了经济上的劳动关系,而且这种劳动关系还受法律保护。国家理应为此负责,进而采取相应地措施消除双重关系的分离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家能创造出刚性的制度,但却未必能收到刚性的约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本身只是一个半自主性变量。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对资本和劳动双方力量的改变程度,确切地说,通过刚性的制度来影响资本与劳动的相对力量,以此来达到理想的均衡点。劳动关系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分离是失衡的权力体系在国家约束下表现形式。而之所以这种现象在农民工身上比较严重,是因为在劳动者内部还存在一种力量失衡:农民工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因此,《劳动合同法》及其相配套的措施必须考虑到这种双重失衡的因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斯品汉姆兰法令给我们的启示。 第五章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与积累的社会结构。农民工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务工的个人问题,或者说农民工群体问题,亦不仅仅只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城密切相关,农民工以及农民工问题还具有国家层面上的意义。SSA学派为理解国家和农民工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改革时期SSA的形成过程也是国家构建市场经济的过程,反过来,改革时期SSA又形塑了国家与经济、资本与劳动、劳动与劳动以及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之间的关系,而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则是这些关系的一个扭结。然而,尽管半无产阶级化与劳动力商品化的结合能够降低工业化成本,但是这种积累方式必然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进而依赖于国外市场。外向型的经济结构意味着,国际市场的景气波动,很容易就传导国内市场,进而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农民工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时期或经济危机期间,大批农民工就会失业,将被迫返回农村,又变成农民,形成周期性失业。而目前所发生的“民工荒”恰是周期性失业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