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唐皋(1469-1526),字守之,号心庵(一作新庵),又号紫阳山人,南直隸徽州府歙县嚴镇(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嚴寺镇)人,是徽州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然而,因年寿未永、著作散佚、行状墓铭等生平材料缺失,後世学者已不能祥究这位状元的生平本末。输文通遇傅统目缘学、辑佚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遍歷单行或收入各种丛书的明清各级正史和方志、文人别集和笔记,以及褚多现代出版物和域外汉籍,共辑佚得到唐皋佚文51篇(其中完整的33篇)、佚诗169首(其中完整的167首),此外还搜集了大量相关唱和文献、傅记资料和中朝雨国文人的轶事笔记。在此基礎上得以祥细考证唐皋的生平,并对其理学思想和诗文创作情沉進行探封。唐皋出身於新安理学世家,先世乡賢辈出。因家道中落,且是遗腹而生,他早年寄人篱下,贫困不济,饱尝世态炎涼。然而,他发奮读书,遂以明理宿职、文采敏捷著名,又襟懷脱灑、仗羲疏财,“善谋断、喜任事”,为一时名公礼重。他自信斐然,“素以魁元白擬”,卻七试不第。四十六歲时,得杨廷和、梁储、毛澄等人赏职,始连捷经魁,以状元及第。这一“愈不中愈讀”堪稻“有志者事竟成”的事蹟,在当时即崖生了较大的影响。武宗正德九年,唐皋以翰林院修撰兼修国史的起点踏入仕途。世宗嘉靖五年,他即以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的身份卒於官,年仅五十八歲。然而,他所虚的成、弘、正、嘉四朝,正是明代中期政治经济、学衍文学各方面都顯著转变著的时期。唐皋“气概英万”、“老成厚重”,朝野“人人有公辅之期”。入仕之初,他在政治上即提出了“振纪铜”的主张。正德十二年,他同主舍试,得人为多。十六年,武宗驾崩,杨廷和等人奉世宗即位。他被筒命以钦差正使著一品服出使重要鄰藩朝鲜,颁世宗登极改元韶,可以说连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使朝期间,因清正廉漯,他被朝鲜君臣誉为“天下正人”。归朝後,他有志施展抱负,屡屡上疏指摘世宗用人之弊。在“大礼议”事件中,他稠和以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和以张璁为首的“议礼派”,表现出深速的政治眼光,但触怒世宗,被罚俸三月。嘉靖四年,《武宗实缘》成,作为始终参与其事的纂修官,他封《武宗实缘》这部明代史学重要著作的成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唐皋曾食廪於程朱理学思想稹澱深厚的徽州府学紫阳害院,且崇尚经世致用之学,关注世道人心,早年的文章皆津逮朱门,有浓厚的濂洛关闽之风。然而,他晚年转向了“致良知”说,文章也顯现出鲜明的“稠和朱王”色彩。此外,与其早年在诗文中将道家斥为具端不同的是,他晚年逐渐属意於佛老,诗文中多用佛典,而道家内丹学“三教合一”的代表著作《性命圭旨》也是赖他所藏孤本得以流傅。唐皋崇尚经世之学,诗文注重纪实,受当时“前七子”馆阁復古之风影响,他的诗风超向古澹。其现存擬古乐府若干首,皆气势不凡,有杨铁崖遗风,被钱谦益选入《列朝诗集》,为其文学復古超向之表现。他尤为推服李萝阳,又与王九思等復古派文人交谊。在出使朝鲜期间,他与李荇等李朝著名文学家唱和,并第一次从官方层面将李萝阳等“前七子”的復古主张介绍到朝鲜,稻“天下文章以李萝阳为第一”。此次中朝辛巳《皇华集》唱和及其引起的李萝阳诗文束傅,封朝鲜李朝文学中後期的文学復古崖生了深速的影响。此外,他使槎朝鲜时的一些纪行诗颇具谢靈運山水诗韻味,个别诗作又颇具吴派文人如唐寅等辈的风格。可见,唐皋封於诗文创作,是博采众家、雅俗共赏的,这一点和他的好友杨慎非常相似。唐皋年寿不永,过庭训、钱谦益等人就曾以“惜未究其用也”叹之。唐皋之妻阎氏,存诗一首,有盛唐风韻。畏孫汝龙,幼承其祖遇庭之训,後入“天都诗社”,诗宗李白,为钱谦益所推许,然亦屡试不第,潦倒默抑以终。输文是笔者“元明清徽州唐氏世家研究”计划的一部份。从辑佚所得唐皋诗文数量成果来看,输文所探用的傅统辑佚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應当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者从事文献辑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