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对子宫行磁共振扫描,评价子宫形态学变化。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征集30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女性志愿者,行磁共振扫描。分别行仰卧位与俯卧位MRI检查,在矢状位和轴位T2WI图像上观察子宫的位置;测量子宫体长度、子宫体横断面径线、子宫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和至骶尾骨的垂直距离、子宫倾度及子宫屈度;比较仰卧位与俯卧位扫描条件下,子宫形态学改变测量数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我们扫描30例志愿者的子宫中,子宫前倾位有20例,其中前屈位有14例,后屈位有6例;子宫后倾位有10例,其中前屈位有8例,后屈位有2例。仰卧位与俯卧位各组数据为:子宫体平均长度分别为54.96±6.43mm、55.363±7.90mm;子宫体横断面平均长径分别为49.74±6.74mm、50.00±6.41mm,平均短径分别为43.71±5.60mm、44.19±5.70mm;子宫平均倾度分别为113.49°±41.93°、113.126°±40.59°;子宫平均屈度分别为104.61°±34.57°、108.52°±34.84°;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61.21±42.16mm、66.15±62.61mm;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57.63±40.05mm、62.61±44.03mm。子宫体长度、子宫倾度及子宫横轴位长短径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和子宫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倾位子宫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各组数据为:子宫体平均长度分别为54.96±6.39mm、55.58±8.51mm;子宫横断面平均长径分别为49.98±6.15mm、50.08±5.84mm;子宫横断面平均短径分别为43.57±5.19mm、43.98±5.16mm;子宫平均倾度分别为112.59°±43.01°、112.04°±43.47°;子宫平均屈度分别为104.87°±36.31°、112.64°±38.15°;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54.56±45.19mm、59.48±44.22mm;矢状位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68.53±42.11mm、74.39±46.50mm。子宫体长度、子宫体横断面长短径和子宫倾斜度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和子宫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后倾位子宫于仰卧位与俯卧位各组数据为:子宫体平均长度分别为54.96±6.85mm、54.92±6.92mm;子宫横断面平均长径分别为49.26±7.39mm、49.84±7.78mm,子宫横断面平均短径分别为43.98±6.66mm、44.61±6.95mm;子宫平均倾度分别为115.30°±41.90°、115.29°±36.23°;子宫平均屈度分别为104.09°±32.67°、100.28°±26.94°;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76.68±29.52mm、83.98±31.26mm;矢状位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平均值分别为35.83±25.16mm、39.05±27.50mm。子宫体长度、子宫倾度、子宫屈度、子宫体横断面长短径及矢状位宫底至骶尾骨垂直距离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矢状位宫底至腹壁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仰卧位与俯卧位的不同体位相同扫描条件下,子宫形态学有一些变化:前倾位子宫屈曲度、矢状位宫底至腹壁、骶尾骨垂直距离均增大,而后倾位子宫形态学变化小,仅子宫宫底至腹壁距离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