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William Henry Perkin在慕尼黑杰出有机化学家Adolf von Baeyer的实验室首次合成三元环衍生物以来,其发展已经经历了120多年的历史。那时,在所发现的天然产物中,除有少许含五元环的片段外,主要以六元环的形式存在,人们还没意识到三元环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1909年,著名有机化学家Otto Wallch在他的著作《Terpenes and Camphor》一书中揭示桧萜和崖柏烯类化合物中含有三元环结构。1924年,Stauding- er和Ruzicka发现了第一个被证实含有三元环结构的具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Chrysanthemic酸,以后,发现天然产物中含三元环片段的数量逐年增加。早在1885年Adolf von Baeyer提出张力学说,三元环有较大的张力,但是它还是较易形成。多数含三元环片段的化合物是通过1,3-消除获得的.随着卡宾化学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含三元环的化合物通过卡宾对烯烃的加成获得。随着光化学及其它合成手段的发展,现在绝大多数化合物中含三元环结构片段能够被合成。环丙烷衍生物较大的张力决定其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自从1920年Cloke第一次报道环丙基酮在硫酸作用下生成二氢呋喃衍生物以来,人们对环丙基酮类化合物的开环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相对来说,对环丙基酰胺的关注得较少。β-羟基环丙酰胺结构既含有环丙酰胺片段,又含有环丙甲醇结构。在酸性条件下,环丙甲醇可形成环丙甲基碳正离子,既可通过环丙基开环形成环丁基碳正离子,又可使环丙基开环形成高烯丙基碳正离子,据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本论文从同一底物β-羟甲基环丙基酰胺出发,以SnCl4/NaI/NEt3, BF3·OEt2,和TiCl4/NEt3为催化体系,分别以较高产率获得了亚胺内酯,二氢化喹啉酮,和内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