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长并稳居恶性肿瘤之首。而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其分化差,倍增时间短,恶性程度最高,转移早,预后差,自然生存期短。如何延长SCLC患者生存期是研究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血液高凝状态,作为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疾病已跃居恶性肿瘤患者死亡原因的第2位。血液高凝状态不仅是血栓性疾病及DIC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复发、远处转移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异常的凝血指标与多种恶性肿瘤的生存期缩短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尽早识别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并对异常的凝血功能进行干预,已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证实凝血指标与NSCL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而有关凝血指标对SCLC患者生存影响的报道相对较少。癌胚抗原(CEA)作为肺癌患者临床检测最常用的肿瘤标记物,在疾病诊治中仍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凝血指标(D-dimer、FDP、FIB、PT、TT、APTT、PLT)及CEA与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为判断预后及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性别、年龄、临床分期、KPS评分、凝血指标(D-dimer、FDP、FIB、PT、TT、APTT、PLT)以及CEA表达水平等相应的临床参数将78例SCLC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我院同期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各项凝血指标和CEA表达水平与SCLC患者生物学特征的关系,并对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MST)及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及比较组间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所有参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clc患者凝血指标、cea与对照组比较:sclc患者的d-二聚体、fdp、fib、pt、aptt、plt及ce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凝血指标、cea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对照组中,不同凝血指标及ce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的sclc患者fib水平高于60岁以下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sclc患者,d-二聚体、fdp、pt、tt、aptt、plt及ce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广泛期的sclc患者d-二聚体、fib及cea水平高于局限期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sclc患者,fdp、pt、tt、aptt及p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性别和kps评分分组的sclc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及ce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sclc患者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sclc患者以不同性别、年龄、fdp、pt、tt、aptt和plt分组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广泛期、kps评分在70分以下、d-二聚体高水平、fib高水平及cea高水平的sclc患者的生存期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sclc患者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对临床分期、kps评分、d-二聚体、fib、cea水平这5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和临床分期为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5.sclc患者d-二聚体与生存时间分层分析:不同性别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mst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mst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患者中,不同d-二聚体水平组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限期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mst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期患者中,不同d-二聚体水平分组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ps评分≥70分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mst明显缩短,且差异显著(p<0.001);kps评分<70分患者中,不同d-二聚体水平分组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D-二聚体、FIB、CEA水平升高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2.除了临床分期,D-二聚体水平亦可作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尤其适用于年龄<60岁、KPS≥70分、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