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易代之际,江西庐陵存在一个以文天祥、刘辰翁、邓剡、赵文等为骨干的遗民词人群体。历来对该群体的关注,最早乃成书于元初的宋遗民词集《名儒草堂诗余》,之后明清两代也有部分学者对其给予评点,现当代的文学研究则更多的专注于刘辰翁等个案研究,而没有将它当作一个地域文化里的文人群体来研究。 本论文从社会学、社会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该群体,共用六章逐一分析了庐陵遗民词人群的发生发展、词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简略梳理了遗民流变及庐陵遗民词人群的研究简史,目的是为论文的进一步论证,建立一个明晰的源流轨迹和基本依据。第二章则将史实、汉文化、庐陵地域文化与该群体的发生、发展紧密结合,论证了该群体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宋亡国亡天下的史实、理学的影响、庐陵传统文化的熏陶及该群体的救亡斗争等。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有了较为明确的群体意识、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相似的词风及趋同的选材倾向等群体共性。第三章论证了该群体的基本成员构成和各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型:同门学友型、父子兄弟型、同乡诗友型,出于这样的亲缘近邻关系,他们的诗词唱和非常频繁。在历时态上,该群体受中国传统儒士文化的影响而历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少青年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年期、“独善其身”的晚年归隐期。第四、第五章分别从作品思想艺术分析、比较研究和切合遗民文学的社会文化学、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庐陵遗民词人群词作具有仁义、忠孝、守节的思想特性和兼融阳刚美、清纯美的艺术特征,比诸同时期的浙江西湖群,其悲壮豪迈之气和通俗清丽的语言风格表现得更为鲜明。在作家的审美趣味、选材倾向上,由于庐陵遗民词人们所共有的“恋旧、类聚、伤春”三大情结,所以他们的词往往多咏史怀古、忆昔怀旧、感慨今昔、送春伤春、互慰共勉、送别唱和等题材,这些题材的词有别于唐宋词史上那种主要感发个人壮志不酬之苦闷的咏史怀古和用于抒写男女相思愁情的伤春悲秋主题,而发之为个人命运浮沉系于国家民族命运兴衰的沉痛哀悼与理性反思。最后一章归纳总结前五章的论证、分析,并参考历代各家评论,统计各家作品选辑中该群体入选作品数量,认为该群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推动了词风的北渐,是词的由宋而元之承启;其诗文理论主张为后代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