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后,时间上、空间上这种现象都在不断的持续和蔓延。为此,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已经不是无限供给,而是有限剩余,与此相伴的是非技术性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这些并非短期经济波动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反映。 在这劳动力市场的转型期,在普通工人工资率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可能保持单位产品低成本优势;同时,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会迫使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而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但劳动力市场转型又使个体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可能对个体的教育需求产生负激励影响。 虽然对于个体而言这种选择在短期内是理性的,但长期看,低素质劳动力群体的扩大不仅会阻碍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而且会增大个体在未来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就业风险,甚至可能会成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障碍。那么:(1)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主要发展哪个阶段的教育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2)当前,中国该阶段教育发展如何?(3)劳动力市场转型是否对个体的教育需求产生负激励影响?(4)改变未来预期是否会对个体的教育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5)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促进该阶段教育的发展?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该篇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共七章内容: 论文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综述等内容。第二章主要运用世界银行数据、各国统计局数据以及教育部数据等,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各级教育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后、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时,劳动力市场对具有初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下降,而对具有高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上升;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时,劳动力市场对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下降,但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大幅上升。(2)OECD国家在处于不同收入阶段与各级教育的发展关系也不同。其中,在进入到中高等收入阶段后,中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与人均GDP相关性最高的也是中等教育,同时大学教育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相比低收入阶段已经有所加强。所以,基于此,论文的研究对象侧重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高中教育发展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包括第三、四、五章。其中第三章是运用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看,随着年龄的降低,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但农村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低于城市,并且城乡间、地区间样本接受高中教育情况差异依然较大;样本接受高中教育的情况在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男孩、女孩之间的接受高中教育情况差异在缩小,特别是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及贫困地区。那么,这种变化是否与劳动力市场转型有关呢?在此基础上,第四章主要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采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考查了劳动力市场转型对农村地区高中教育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的确对农村地区样本的高中辍学的确产生了负激励的影响、且显著;(2)并且对不同的群体产生影响不同,对男孩、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低、家庭收入越低、年龄越接近劳动力市场法定年龄的群体影响更大;(3)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越高,则个体在高中阶段辍学的概率越低。但是在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未来预期收益对高中教育决策的这种积极影响则很小。那么,改变未来预期会不会改善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所以,第五章主要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分析未来预期收益的变化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本章运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双差分方法(DID)分析了高校扩招对高中教育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校扩招的确对个体的高中入学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地区,并且对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独生子女以及汉族学生影响更大。 论文的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在劳动力市场转型期中国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之建议:重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建议对高中阶段教育进行补贴,降低个体接受教育的成本,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较高素质劳动力;根据未来经济发展需求,调整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结构;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同时,保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未来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奠定基础。 论文的第四部分(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