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范围内胃癌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位。近年来大多数地区胃癌相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依然是世界上第二位癌症死亡因为。目前胃癌治疗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为非嵌入型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体外研究发现VM-26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但由于严重的骨髓毒性限制了临床应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上世纪50年代因致崎事件而被停用,近年来沙利度胺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基础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目的:在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运用低剂量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进行实验,检测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44v6及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变化;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两者联合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
1.BGC-823人胃腺癌细胞;6周龄、BALB/c裸鼠50只,雌雄各半。
2.药物及试剂:沙利度胺片;替尼泊苷注射液;小鼠抗人VEGF、CD105及CD44V6单克隆抗体;即用型PS两步法免疫组化试剂盒和浓缩型DAB显色试剂盒。
3.荷瘤裸鼠的建立:取对数生长期BGC-823细胞,每只裸鼠接种1×106/0.2ml。
4.出瘤后隔日1次测量瘤体的最长径及最短径,计算移植瘤体积及抑瘤率并绘制抑瘤曲线。
5.停药次日脱颈处死荷瘤裸鼠,剥除瘤体称重,计算平均瘤重及瘤重抑制率。
6.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VEGF、CD105、CD44v6表达情况。
7.HE染色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
8.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
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统计学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时多组均数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P≤0.05具显著性。
结果:
1.BGC-823人胃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3~4天后成瘤,成瘤率100%。移植瘤组织学HE染色观察,具备人胃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2.抑瘤效应:
1)瘤重抑制率:沙利度胺组、低剂量替尼泊苷、高剂量替尼泊苷组及沙利度胺组联合低剂量替尼泊苷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6%、42.5%、59.1%、54.7%。统计分析显示,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替尼泊苷组联合沙利度胺组与高剂量替尼泊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肿瘤生长抑制率:沙利度胺组、低剂量替尼泊苷、高剂量替尼泊苷组及沙利度胺组联合低剂量替尼泊苷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0%、68.0%、92.5%、85.7%;统计分析显示,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替尼泊苷组联合沙利度胺组与高剂量替尼泊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高剂量组替尼泊苷骨髓抑制较重。而联合用药组骨髓增生尚活跃,仅可见少量骨髓细胞破坏。
4.对移植瘤组织中CD44v6表达的影响:低剂量替尼泊苷组联合沙利度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6)。
5.对移植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MVD的影响:统计学分析显示,低剂量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与其他各治疗组相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MVD亦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低剂量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组与沙利度胺单药组、低剂量替尼泊苷组和高剂量替尼泊苷组比较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
6.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联合用药组瘤组织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大量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并可见明显凋亡峰。
结论:
1.降低替尼泊苷剂量后联合沙利度胺,与高剂量替尼泊苷组相比较仍有良好的抑瘤效果,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在减轻了骨髓的急、慢性损伤。
2.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对抑制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生长具有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两者联合使S期细胞显著下降,将BGC-823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并可见明显凋亡峰。
3.沙利度胺能下调VEGF、CD105表达,减少人胃腺癌移植瘤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两者联合抗血管生成作用增强。
4.沙利度胺联合替尼泊苷显著下调移植瘤组织中细胞粘附因子CD44v6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