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在、共建共享的一种社会属性。在当代,“公共性”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词语,它既扬弃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又强调了实践交往过程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没有对“公共性”概念作具体的界定,但从马克思所研究的问题和所处的立场来看,公共性就像一缕游丝串起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公共性的历史形态常常是研究者用来断言公共状态和评论当代“公共”得失的依据,同样,马克思也没有回避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从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公共性首先是一种社会理想,它所反映的是人能够将公共价值转化为内在自身价值,实现平等交流与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公共性立足于人类自主创造、自为拥有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践活动,彰显了共建、共享的公共价值,每个人都能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自由全面的发展;最后,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与批判不再是简单的控诉,而是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实证分析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见,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以人与社会的互动为研究基点,以客观真实的人类劳动、分工、交换为存在基础,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引导并规范着未来社会的实践图式。本文沿着“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由何而来?什么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有何意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层层递进全景式地铺开研究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文章做先导说明。首先,从个人、社会、国家的不同主体的公共性问题进行阐发,凸显研究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互证、互补地阐释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研究意义。其次,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论题的具体研究情况,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已有的研究视域、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方法等,以期把握现有的研究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最后,阐明“公共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的理论范畴,为全文中“公共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等概念的应用做铺垫。第二章从历史维度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源头进行梳理。公共性是以何种历史样态得以呈现,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对以往公共性思想的承继与扬弃体现在哪些方面构成本章讨论的重点;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待马克思以前的公共性思想可谓是研究历史的历史,因而,想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来源,就需要对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做详细的分析,由此了解马克思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下萌生、形成和发展了公共性思想。本文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全文的精髓部分,主要承担“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什么”的重要论述。第三章依托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梳理与归纳了“公共性思想”是如何在马克思精辟的字里行间穿行与显现的,从酝酿走向发展的理路是如何清晰地展现的。第四章、第五章从本体论出发,阐释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思想内核与思想主题;从基本表现形式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构与剖析;并从逻辑结构与主要特征两个研究视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部分、由现实到理想,系统地、有机地、辩证地归纳与总结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第六章主要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等方面阐述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当代视域下的价值与意义。在理论价值方面,不仅论述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与当代“公共性话语”对话过程中“在场”的时代性,而且阐述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应对各种“公共性话语”交锋与冲突过程中凸显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价值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如何回应与破解时代难题,完善经济策略、实现政治夙愿、达成文明共识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中,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本文研究最终目标是揭示公共性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与当代价值。具体目标:其一,厘清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本内涵。通过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精神实质、主要表现形式的归纳与总结,多维度、全景式的概括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二,在新的实践语境、现实语境中给予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新的解读,彰显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其三,尝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层层架构,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