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盐岩中界面裂纹与亚界面裂纹扩展的模拟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岩由于其致密、损伤自愈合和塑性变形能力大等优良的物理力学特性,被世界公认为是石油、天然气地下存储、放射性核废料处置以及压气蓄能的理想介质。但我国的大多数盐岩矿床与国外普遍存在的“盐丘型”盐矿不同,我国盐岩具有“盐岩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基本特点。在中国的层状盐岩中建造储气库或核废料处置库时,夹层的存在会造成其与盐岩在交界处变形不协调而产生裂纹。裂纹的产生和扩展一方面会形成泄漏通道,另一方面会改变裂纹周围的应力场而影响盐岩溶腔的稳定性,研究层状盐岩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尤其是盐岩与夹层交界面附近的裂纹扩展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层状盐岩中盐岩与夹层交界面附近的裂纹扩展问题,应用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及牵引-分离内聚力模型,在Abaqus中模拟了层状盐界面裂纹与亚界面裂纹在压剪应力场中的扩展过程,模拟中考虑了夹层强度、界面强度、界面倾角及裂纹面摩擦的影响。  在模拟层状盐岩界面裂纹与亚界面裂纹扩展之前,首先将纯盐岩中的裂纹扩展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模拟方法在模拟盐岩中裂纹扩展的正确性;随后对夹层之一的石膏进行了一系列断裂试验,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在模拟石膏夹层中裂纹扩展的正确性。  对层状盐岩中界面裂纹与亚界面裂纹的数值模拟,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在预制裂纹基础上萌生出裂纹的开裂属于局部张拉开裂,新裂纹并不沿着预制裂纹的方向,并随着裂纹的向前扩展而趋向于压应力方向。整个裂纹扩展过程中,预制裂纹的尖端位置存在应力集中区,界面端附近区域由于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而出现低应力区。  (2)夹层的强度对界面裂纹或位于盐岩中亚界面裂纹扩展的影响都较小,对位于夹层中亚界面裂纹扩展的扩展影响最显著。不同夹层强度下界面裂纹及亚界面裂纹的长度、起裂角都相差较小,界面裂纹或位于盐岩中亚界面裂纹扩展的路径也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的夹层强度下,位于夹层中亚界面裂纹扩展穿过界面后表现为:软弱夹层情况下裂纹穿过界面后连续扩展,而坚硬夹层情况下当裂纹到达界面后沿界面向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而后继续向前扩展,扩展方向也略有改变。  (3)界面强度对两种亚界面裂纹扩展的起裂角及裂纹长度影响都较小,对界面裂纹扩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裂纹长度方面,界面裂纹长度随界面强度的增高而增加,界面裂纹起裂角在不同界面强度下基本相同。  (4)界面倾角对界面裂纹及亚界面裂纹的扩展均有显著影响,当界面向上倾斜时裂纹向上扩展,当界面向下倾斜时裂纹向下扩展;界面倾角越大,裂纹的起裂角越小;总体上,裂纹扩展后的裂纹长度随界面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5)裂纹面摩擦也显著影响界面裂纹与亚界面裂纹的扩展,主要表现在裂纹的扩展路径方面。不同裂纹面摩擦系数下,裂纹的起裂角都相同或基本相同;界面裂纹扩展后的裂纹长度随裂纹面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两种亚界面裂纹扩展后的裂纹长度随裂纹面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舰艇隐身中的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对舰艇外形的隐身优化设计,降低雷达散射值;二,通过对舰船齿轮箱基座的优化设计,以降低振动。雷达散射截面值的减少对于海军舰艇的
随着“十二五”期间,中国特色城镇化、工业化地深入推进,城镇人口急剧增加、面积迅速扩大,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城镇土地使用规划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居民生活、工作使
现有的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由于方法上的原因,其给出的接地线路选择结果,一般都不能被运行技术人员确信采纳,而要经现场接地点查询落实后才能确信。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可对接地故障时的所有线路接地波形进行在线管理和分析,直观判断和分析出故障线路,以确保接地选线的正确性。目前的小电流接地选线系统,一般采用“单片机+DSP”或“工控机+DSP”的双CPU方案实现。单片机管理系统因为自身软硬件条件不够而不易达到以上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材料锚杆技术,即“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制作的锚杆代替传统的钢锚杆”,为了更好的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
随着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气化铁道用单相工频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由于其自身特点对公用电力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影响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也对公共连接点其
由于六边形蜂窝结构具有一系列优良特性且应用广泛,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实际应用中常常被设计成面外和面内两个方向承受载荷,且多胞材料的性能与尺寸有很大相关性,尤其是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是指实时模拟电力系统的各类过程,并能接入实际物理装置进行试验的电力系统仿真方式。现在,电力系统仿真技术已经发展到全数字实时仿真阶段,而继电保护试验装置也朝着实时闭环的方向发展。DDRTS具有优越的技术性能指标和更高的性价比,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为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研究和试验手段。本文首先对电力系统实时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电
传统无屈服面统一本构理论利用“背应力”描述材料的各向异性硬化。然而在无屈服面理论中,“背应力”并不能全面地反映金属材料各向异性硬化的微观机制。   本文通过分析金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和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实现上得到了长远的进展。而串联电容补偿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深入研究次同步振荡发生的机理与如何有效抑制次同步振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次同步振荡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分别阐述了引发次同步振荡的四种基本类型和产生机理。基于IEEE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