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恩斯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始终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形式关注着不同境遇中的个体生存困境及其意义追求,这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本文以巴恩斯小说中的人格冲突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采用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对巴恩斯三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人格冲突问题及其深层意义进行分析,进而阐明巴恩斯对于个体人格问题的深层次看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巴恩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朱利安·巴恩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简要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和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论述了《亚瑟与乔治》、《时间的噪音》、《终结的感觉》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因自我主体意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人格冲突问题:《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因家庭教育和族裔文化的差异不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接受,无法构建与外部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自我人格认知;《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为保全自己、家人和音乐不得以形成了与外部环境要求一致的伪装性人格;《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在英国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型时期为顺应社会发展缓解生活压力主动建立更偏重社会维度的人格面具。第二章论述了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因采用与真实自我相抵触的人格面具引发的内心真实意愿与外在行为的激烈冲突。《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格面具其真实的自我始终不被社会接纳,最终陷入冤假错案中,其真实的自我也逐渐迷失;《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因未能建立健康、恰当的人格面具导致自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意愿相分离,一直生活在与真实自我相背离的矛盾和痛苦中;《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因过分认同人格面具对记忆进行解构与重建,使自我的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虽然达到了暂时的平衡,但同时也遮蔽了真实的自我导致个体性的缺乏。第三章通过分析三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指出巴恩斯虽然大胆进行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实验,但其作品最终传达的仍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切关怀。《亚瑟与乔治》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重新编撰使人们在思索文学真实的同时思考了个体是否应如实表达个体真实性的问题;《时间的噪音》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历史真实的同时思考个体应如何在兼顾生存的同时保留自我真实性;《终结的感觉》通过对记忆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记忆真实性的同时思索应如何面对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