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离散群体文化趋同的特点。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有助于加深对离散文学和离散文化的理解,进而加深对美国文学中其他族裔的文学和文化的理解,最终能较好地全面把握美国文学的多元文化特质。
任璧莲出生于五十年代,年少时经历了美国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立志成为一名作家。1991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讲述了华裔主人公追寻美国梦的历程,以及转变为典型的美国人的过程,阐释了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的问题。她的第二部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描写梦娜的父母保持“双重身份”;主角梦娜如何拒绝被父母的血统决定族裔性,决心“变身”为犹太人;梦娜的姐姐凯莉决定做一个中国人;塞斯从一个犹太人转变为认同日本人;本是日本人的修门认同自己是美国人的故事。同时,比较了其他华裔作家的身份认同,如水仙花、黄玉雪、刘裔昌、汤亭亭、赵建秀等,阐释了华裔离散群体在身份认同中的多样性和流变性。
本文通过分析《梦娜在希望之乡》这部小说中华裔离散群体身份的不断变化,试图说明任璧莲以文化多样化对抗主流文化塑造的华裔身份刻板化和固定化,用角色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群体身份的多样性与流变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