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荒漠河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离河岸不同距离选取典型样地,通过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对不同生境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优势种群龄级结构,以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生态位分异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群落的结构、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19个样地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再以各样地主成分指标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将19个样地划分成3个生境,群落类型分别为:胡杨(Popuhiseuphratic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lm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胡杨+多枝柽柳+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i)、胡杨+多枝柽柳+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对应生境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05%、16.44%、3.97%。(2)生境Ⅰ各龄级胡杨种群各径级分布均匀,属于稳定型种群;生境Ⅱ更新苗以及幼树数量众多,随着龄级的增加,胡杨种群的数量逐渐越少,整体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土壤水分含量最低的生境Ⅲ各龄级数量均低于其他生境,其中幼苗严重缺乏,该生境条件下胡杨属于衰退型种群。(3)3个生境胡杨、多枝柽柳、甘草在五个空间尺度均为聚集分布,只有生境Ⅱ铃铛刺在15m×15m为随机分布。多枝柽柳、铃铛刺、胀果干草所测得C、m2、I、Iδ等指数大于胡杨种群,此3种种群较胡杨种群具有较高聚集程度。(4)胡杨在3个生境中生态位宽度都最大,表现出最大利用资源的能力,竞争能力强。胡杨、多枝柽柳在生境Ⅲ的生态位宽度明显降低。生境Ⅰ和生境Ⅲ都是0.1-0.2区间的种对比例最多。生境Ⅱ生态位宽度集中在0.10-0.50,共占到总种数的80%。多数荒漠河岸植被物种只能占据较小的生态位宽度,处于伴生种或偶见种地位。(5)生境Ⅰ内胡杨与其他物种重叠度0.60以上种对数占总对数60.70%。生境Ⅱ多枝柽柳和苦豆子(Sophom alopccuroidcs)、胀果甘草、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和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重叠值较高。生境Ⅲ芦苇、河西苣(Hexinia polydichotoma)、盐节木(Haloaicrmum strobiiaceum)与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均比较高。3个生境重叠度在0-0.1区间比例最多,0.8-1.00次之,两区间的生态位重叠比例分别占到总对数88.18%、51.05%、69.70%,0.1-0.8区间的重叠比例普遍较低。(6)在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恢复和管理过程中,建议首先恢复适应性强的乡土物种——胡杨、多枝柽柳、胀果甘草等物种,构建以这些物种为优势种群的群落,以恢复以胡杨、多枝柽柳为主的荒漠河岸林,减少人为干扰,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