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的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建立了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成岩演化序列,揭示了灯影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对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分为局限潮坪、局限泻湖二个亚相。根据海水的进退可进一步划分为藻粒屑滩、藻坪、藻泥坪、泻湖、混合坪、粒屑滩等沉积微相。其中以潮坪相潮间藻白云岩及潮下晶粒白云岩发育范围最为广泛;其次泻湖,滩及潮上也较为发育,尤其在海退晚期,潮上带较为发育,局部发育蒸发台地相。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地层的岩石类型复杂多样:藻屑白云岩、藻团块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泥质泥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硅质云岩等,以藻结构的云岩为主,晶粒结构、粒屑结构为次。藻结构云岩主要发育在灯四、灯二段,晶粒云岩在灯影组普遍发育,粒屑云岩也主要发育在灯四、灯二段。研究区灯影组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①原生孔隙,晶间孔、粒间孔、残余晶间、粒间孔②次生孔洞,晶间溶孔、粒间溶孔洞、粒内溶孔、溶洞③裂缝,构造缝、成岩压溶缝、溶蚀缝。灯影组储层的物性较差,孔隙度、渗透率较低;灯二段的孔隙度较灯四段的好,主要是灯二段的藻云岩的溶蚀孔洞造成的,灯四段的渗透率较灯二段的好。灯影组地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以Ⅳ型为主,孔隙结构以低孔微喉为主,属于较差的孔隙结构。据测井解释成果,研究区灯三段储层不发育,灯二段储层非常发育,灯一段、灯四段储层比较发育。滇黔北地区灯影组灯二段储层发育好,总体厚度较大,主要分布在50m-120m之间,呈东北—西南长轴状展布。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的成岩作用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①建设性成岩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溶解作用、重结晶作用、构造破坏作用等;②破坏性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压实作用、硅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藻泥晶化作用。灯影期碳酸盐岩沉积物沉积时,发育大量的晶间微孔、粒间孔和藻粘结格架孔,原生孔隙度可高达30%~70%。经过同生期的成岩作用后,沉积物基本固结成岩,原生孔隙度降低10%~25%;浅埋藏阶段,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和胶结作用,岩石的有效孔隙度骤降至10%以下。表生成岩阶段,主要为溶蚀作用、胶结作用;晚成岩阶段,主要发生压实、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及埋藏溶蚀作用。经过成岩作用的改造,其有效孔隙度降至5%左右。滇黔北部地区灯影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多期构造运动。沉积环境控制着储层发育,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其中,潮坪相潮间藻白云岩及潮下晶粒白云岩更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是储层发育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大量的晶间孔和溶蚀孔洞是灯影组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极大的改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