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海洋灾害,不仅会给捕捞业、水产养殖和近海旅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通过多种方式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破坏生态环境,特别是毒素通过食物链,空气传播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因此,赤潮的监测和预防十分重要。要对赤潮进行预警和监测,首要需要对赤潮藻种进行准确的分类和鉴定,其次是建立快速准确的方法来检测藻种。鉴于赤潮藻个体微小、分类学复杂的特点和传统鉴定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将PCR技术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有效结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膜分类芯片检测技术,不仅可以达到种属间的区分,还有同时检测多种藻,有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研究选取了6种产毒的海洋微藻(剧毒卡尔藻、米氏凯伦藻、强壮前沟藻、利玛原甲藻、赤潮异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它们的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进行克隆测序,获得碱基序列;其次,将获得的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目测确定序列特异性区域,作为探针序列;最后,采用斑点杂交对探针的特异性进行验证。建立的膜分类芯片检测技术的检测流程如下:(1)探针加尾:对特异性探针加尾,以固定在膜上;(2)膜分类芯片的制备:在阵列设计好的尼龙膜上进行探针点样,并通过紫外交联固定,制备好膜分类芯片;(3)杂交靶序列的PCR扩增和标记:提取6种产毒微藻的基因组作为模板,并对核糖体大亚基D1–D2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的PCR扩增;(4)核酸杂交:将PCR扩增产物热变性并与膜分类芯片进行杂交;(5)显色:通过碱性磷酸酶偶联生物素抗体与生物素标记结合,以及酶介导BCIP/NBT显色反应,形成可见斑点。对建立的膜分类芯片检测技术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探针的紫外交联固定时间、探针上样量、生物素标记产物杂交浓度、杂交时间、杂交温度和洗膜温度,优化结果如下:紫外交联0.5–1.0min,探针上样量为15ng,产物反应浓度150–300ng/ml,杂交时间为2h,杂交温度为44°C,洗膜温度为46–48°C。为了降低标记生物素的成本,采用生物素掺入标记、生物素引物标记和PCR-随机引物扩增标记三种方法,结果显示生物素引物标记法成本最低且芯片检测效果最好,因此,生物素引物标记法为最佳标记方法。此外,为了提高芯片检测灵敏度,采用三种细胞处理方法优化,包括CTAB提取DNA法、一管式植物DNA抽提试剂盒法和裂解缓冲液法,结果显示一管式植物DNA抽提法灵敏度最高,可以检测到0.5个细胞,但反应产物不易保存,CTAB法斑点灰度值最高,能检测到5个细胞,能长期保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进行了非目标基因组干扰实验,将非目标藻—热带骨条藻基因组与6种目标藻基因组的浓度以不同比例混合并进行了膜分类芯片检测,结果得出:非基因组不能干扰膜分类芯片技术的检测特异性。最后进行了模拟自然水样检测,将目标微藻与自然海水混合,稀释成6个不同的细胞梯度,进行膜分类芯片检测,结果显示:膜分类芯片技术可以检测模拟水样,不影响该技术的检测灵敏度。综上所述,膜分类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赤潮藻分子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