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口感染目前仍然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一方面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病人负担;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目前在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一些方法如手术室的管理,杀菌消毒,隔离措施,抗生素的应用等不断规范化,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尽管如此,目前切口感染率仍然比较高。国内外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研究,有采用延迟缝合皮肤或放置皮下引流条等方法来预防切口感染,虽有一定效果,但这些方法较繁琐,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不少报道称封闭创面的负压治疗技术是目前治疗各种急性创伤、各种难治性慢性创面最先进的技术之一。[28]借鉴于此技术,我们自创了一种新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管剪侧孔,手术关腹时埋于皮下组织与腹肌前筋膜之间,一端盐水冲洗,另一端保持持续负压吸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一些腹腔严重污染,估计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的患者采用此方法,结果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较预期明显减少。为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在腹部Ⅲ类切口的患者中,我们对此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
目的:
在一组患者中应用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另一组则不用,通过比较两组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差异来验证这种方法是否能降低切口感染率。通过对发生感染的切口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腹部切口感染的常见细菌。通过对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具体应用,观察其使用的要点和注意的问题。
方法:
将于2005年1月到2009年9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的腹部Ⅲ类切口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5例)采用皮下留置引流管,术后行冲洗及负压吸引的方法;对照组(58例)采用传统的关腹方法。记录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一些因素如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手术持续时间,术后1,3,7天血红蛋白,白蛋白。记录每组中发生切口感染的例数及切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
结果:
1.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及术后1、3、7天的血红蛋白,术前及术后1、3、7天的白蛋白,手术持续时间,ASA分级,糖尿病患者比例等各因素,无论是分布还是平均水平,两组间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影响切口愈合的各因素是相近的。
2.实验组有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15%。对照组有1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69%。实验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1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6例(37.50%),大肠埃希菌合并粪肠球菌1例(6.25%),大肠埃希菌合并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1例(6.25%),铜绿假单胞菌1例(6.25%),肺炎克雷白杆菌2例(12.50%),鲍曼不动杆菌1例(6.25%),阴沟肠杆菌1例(6.25%),无细菌3例(18.75%)。
结论:
1.皮下留置引流管行冲洗及负压吸引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腹部Ⅲ切口术后感染率。该方法技术简单易行,耗材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2.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常混合几种细菌感染。
3.皮下留置引流管行冲洗及负压吸引的方法暂不主张应用于皮下组织菲薄者。
4.要预防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除了应用皮下引流管进行冲洗和负压吸引外,对本身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