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safds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在世界文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中,莫里森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本文旨在分析黑人女性的成长,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托尼·莫里森的生活和她的作品,以及关于小说《爱》的评论,同时简要介绍身体政治意识和主体性。第二章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小说主人公之一梅是一个生活在科西影子里的黑人女性代表,她的主体性在她的一生中都处于缺失状态。克里斯廷和希德缺乏母爱,他们的主体性也处于缺失的状态。第三章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克里斯廷的婚姻以及她积极参加的民权运动、希德对爱情幸福的追求、朱尼尔的离家出走等等,都说明了黑人女性有了主体意识。第四章探讨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朱尼尔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来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厨娘L化解黑人女性之间的仇恨,帮助黑人女性从而建构自己的主体性。第五章总结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主题。本文作者将从身体政治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探讨黑人女性的主体性,从而得出结论: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已经走过并将继续经历漫长的道路。黑人女性通过几十年的挣扎,实现了主体性的建构;但能否在主流文化里或者说在更广的社会背景下实现更大的成功,对她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
其他文献
在中国,关于中日寒暄语的翻译研究随处可见,但都是单一的、概述性强的研究,尤其是从语言理论的角度,对寒暄语翻译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极其少见。在此,笔者以语言理论为基础,探讨中
弗兰纳里·奥康纳向来认为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杰出典范。评论界对奥康纳的处女作《慧血》的关注相对更少。但是近些年,研究弗兰纳里·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