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柱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严重创伤,其中颈段的脊髓损伤常导致四肢瘫,而胸腰段的脊髓损伤多导致截瘫。几十年来,尽管医学家们在脊髓的损伤与修复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方法被确认为可以解决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与修复的难题。为了帮助SCI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功能,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开始致力于研究帮助截瘫病人重新站立、行走的步行矫形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路易斯安那洲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Douglas教授研制开发出一种能够帮助截瘫患者独立交替向前迈步的矫形器,称为LSURGO(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RGO最初的设计是由一对髋膝踝足矫形器(HKAFO)和一条联接HKAFO的硬骨盆带构成,双侧髋铰链仅有屈伸功能,用两条带套管的牵引索相连接。矫形器的胸托上缘位于胸骨剑突下,当患者在站立位扶双拐或助行器将躯干向前方拉动时,RGO的一侧髋关节后伸,通过牵引索使另一侧髋关节屈曲,从而实现其双下肢的向前迈步和身体的向前移动。1987年,英国的Steeper公司在RGO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改进后推出了Steeper改良型RGO,称为ARGO(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其特点是只用一条带套管的牵引索连接双侧髋铰链,它可以互相交替地控制屈伸,从而减少了摩擦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三、四种常见的截瘫步行矫形器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步行矫形器的应用起步较晚,临床推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步行矫形器的价格过高,国内多数截瘫患者无法承担;加之未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康复训练程序,使得矫形器的安装与康复治疗脱节,不少患者即使装配了步行矫形器也无法发挥其实际效能。鉴于以上原因,我中心根据国人体型,并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自行研制开发出国产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RGO的生物力学测试标准以及针对RGO的各组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的相关报道;我们购买并翻译的假肢和矫形器的欧洲生物力学测试标准—《External limb prosthesesand external orthoses—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中,对RGO各组件的生物力学测试标准也不甚全面。在临床方面,我们在继续探索针对完全性SCI患者的规范化康复训练程序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更为精确客观的方法对此类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进行量化分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GO相关部件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对SCI患者配戴RGO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进行三维步态分析,以明确RGO的基础和临床性能及其应用前景。1材料与方法1.1使用S型拉力传感器测试18位完全性SCI病人配戴RGO行走时对后钢缆的拉力,并用关节角度计测量其行走时的髋关节摆动范围,取其均数作为力学测试的参考值。利用我校生物力学实验室的MTS 858测试机参照此力学参考值,模拟步行周期对3组18件RGO样品的后钢缆固定螺丝进行疲劳实验。采用两组变量的Spearman秩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患者的体重与拉力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显著性相关;若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则对18例患者的体重进行分组,并计算每组拉力大小的平均值。采用正态性检验方法对18例髋关节摆动范围进行正偏态分布检验,以P>0.05为符合正态分布,并计算18例髋关节的平均摆动范围。分别求3组18件样品RGO的的后钢缆固定螺丝疲劳至断裂次数的均数,并计算每组平均值的上、下限值范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LSD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1.2选择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住院并安装过RGO的18例C6~T12节段完全性SCI患者,于安装前对其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转移、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装配后再进行步行训练。于装配RGO并进行综合系统康复治疗及步行训练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限时的步行功能检查和评定(包括平均步长的测量,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的测试等);并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所达到的步行功能状态进行定性评估。1.3选择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住院的16例T4~T12节段完全性SCI患者,安装RGO前后的综合康复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同“材料与方法2”。分别在装配RGO前和装配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对装配RGO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1.4选择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住院并装配RGO的12例T4~T12节段完全性SCI患者,并于安装前后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分别于装配前和装配后3个月进行冷水试验、尿细菌培养,并检测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及平均直肠压。对装配RGO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1.5选择曾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住院且配戴RGO进行步行功能训练3个月以上的T4~T12节段完全性SCI患者10例;采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Vicon Nexus System)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经本系统分析软件自动数字化对所采集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可直接获得所需要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包括步频、步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运动角度范围、髋关节角速度、助行架对地面的作用力(压力峰值和压力均值))。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对完全性SCI患者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与其RGO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等相关性进行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1.6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结果经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2结果2.1脊髓损伤平面在T4~T12之间的完全性SCI患者在行走时对RGO后钢缆所产生的拉力,随体重的增加而递增,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s=0.934,P<0.001);18例病人的髋关节平均摆动范围是19.56±1.69°;3组RGO样品后钢缆固定螺丝的疲劳至断裂的次数呈方差齐性(F=2.581,P=0.109),每组疲劳至断裂的平均次数分别为(95450±2636)、(127171±27194)及(204620±7148)次,每组断裂次数平均值的上、下限值范围分别为92684<μ<98216、100756<μ<153586和196405<μ<212835,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54.331,P<0.001)。2.2 18例患者的平均步长、6 min平均步行距离及10 m平均步行时间分别为44.24±5.13 cm,76.36±10.27 m及32.75±9.36 s。在18例完全性的SCI患者中,10例达到功能性家庭内步行;其中4例患者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其余8例可作治疗性步行。2.3 16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MBI得分分别为29.98±3.95分和61.00±5.85分;FIM得分分别为51.06±3.53分和78.69±3.40分,其装配前后的MBI和FIM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10例患者达到功能性步行,6例患者可作治疗性步行。2.4 12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的冷水实验均为阳性;但其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装配RGO之前,11例为阳性;而在装配后,仅4例患者为阳性。装配RGO 3个月后的膀胱容量和平均直肠压{368.42±28.50 ml,44.57±4.94 cmH2O}较装配前{200.17±19.30 ml,25.91±4.80 cmH2O}显著提高(P<0.001);而残余尿量及膀胱内压{41.42±7.39 ml,26.07±3.67 cmH2O}较装配前{144.92±44.24 ml,46.95±5.39 cmH2O}则显著降低(P<0.001)。2.5 10例患者的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7.42±2.15 step/min和91.59±9.09 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2.57±5.43°、22.34±1.96°/s和124.75±9.31°/s。SCI患者的步速(rs=0.914,P<0.001),跨步长(rs=0.926,P<0.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s=-0.877,P=0.001),骨盆的旋转角度(rs=-0.926,P<0.001)和髋关节摆动角度(rs=0.963,P<0.001);以及助行架的压力峰值(rs=-0.693,P=0.026)和髋关节伸展的角速度(rs=0.742,P=0.014)与SCI平面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3讨论3.1随着现代生物力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矫形器的研制和装配都取得了很大进步。RGO的装配和应用可以帮助SCI患者重建站立和步行功能,促进他们恢复自信并回归社会。从本实验结果看,RGO最先发生断裂的部件是它的后钢缆固定螺丝;因此,我们认为RGO的后钢缆固定螺丝是其相对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统计分析得出SCI患者的体重与其RGO后钢缆所承受的拉力之间存在着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因而,我国T4~T12节段的完全性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时,对RGO后钢缆所产生的拉力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完全性SCI患者在行走时造成RGO后钢缆固定螺丝断裂的危险性也将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大。根据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我们建议55kg以下、55~70 kg及70kg以上的三组不同体重范围的完全性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分别达到196405、100756和92684步之前,应及时更换后钢缆的固定螺丝。3.2 RGO可以帮助SCI患者作实用性步行,步速快,耗能小,安全稳定,易为患者所接受。它不仅为截瘫患者提供了稳定支持及助动作用,还可利用残存的躯干及上肢的功能进行身体重心的转移,使其重新获得站立及行走功能。应用RGO站立和行走,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减少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改善膀胱和肠道功能,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在心理上克服悲观、抑郁、失望、无助等情绪,达到与人平等交流、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在判断患者可否应用RGO时,SCI的平面高低、脊柱的稳定性、患者的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等,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除颈段SCI的患者外,均可使用RGO;且损伤平面越低,使用效果越好。脊柱的稳定性是应用RGO的关键,而SCI的水平则是能否应用RGO的决定因素。3.3 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步行能力的恢复还与其体型、脊髓反射、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合适的体型有利于患者的转移,而适度的牵张反射可改善体位性低血压,并加强患者躯干的稳定性及心肺储备能力。因此,影响截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取决于损伤平面的高低,还与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训练方法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还应注重心理康复治疗。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适应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是成功应用RGO的前提条件。3.4临床实践表明,RGO还可有效地改善膀胱和直肠功能;使患者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截瘫患者从终日卧床到逐步站立行走,不但可以有效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和复发,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逐渐达到平衡膀胱;还可促进肠蠕动,增强直肠排空功能。因此,截瘫患者利用RGO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其本身也是一个促进膀胱和直肠功能恢复的过程。截瘫患者大小便功能的改善不仅能够激励患者继续坚持步行功能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站立和行走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发现,装配RGO并配合系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SCI病人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的协同性,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地防治泌尿系感染;还可以提高其平均直肠压,因此对于排便功能的恢复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参与本组实验的病人大多能够自行穿脱并配戴RGO进行站立及行走训练,在常规的训练时间及强度范围内,无特殊不适的情况发生,日常生活基本达到了自理的程度。说明RGO不仅可以改善截瘫病人的膀胱和直肠功能,而且在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5本研究显示,完全性SCI患者的脊髓损伤平面与其RGO步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参与测试的SCI患者的脊髓损伤节段范围在T4~T12之间;这个范围的脊髓平面包括支配躯干肌群的若干神经解剖平面,如支配腹部肌群和髂腰肌的脊髓节段。在脊髓T12以下节段的SCI患者中,这些神经节段是保存完好的;但对于胸段SCI的病人,其支配躯干肌群的脊髓平面则是受损的。以往研究认为,完全性SCI患者的躯干及下肢残留运动功能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平面的高低。由本实验结果可知,完全性SCI患者在配戴RGO步行时,其骨盆的旋转角度与其SCI平面之间呈负相关;而其髋关节的摆动幅度则相反。由此可知,随着脊髓损伤平面的升高,完全性SCI患者步行时躯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会逐渐下降,而其能量消耗也将逐渐上升。我们利用RGO髋关节联动器的杠杆作用,使患者在交替迈步时,其身体重心首先偏向并转移到一侧下肢,借助身体产生的运动势能带动对侧下肢向前迈步。因此,完全性SCI患者躯干肌肉的协调收缩及双上肢的代偿支撑运动对于促进髋关节的摆动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GO步态的力学特征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本结果。3.6国外有文献报道将能量消耗作为步态分析中的一个参考指标,用氧价(Oxygen Cost,OC)表示;氧价越低,说明步行运动的能量消耗越省,自然步态的标志就是最节约能量的步行方式。尽管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应用氧价分析的技术手段对本组SCI患者进行更为全面的步态能耗等方面的检测;但不可否认,氧价分析将成为未来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步态分析技术手段之一。我们目前的研究包含了三维步态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的测试,相比国际前沿领域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缺少对SCI患者步行时的能量消耗(即氧价)以及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测试,这也是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方面。4结论4.1国产RGO后钢缆的钢缆固定螺丝是其相对薄弱环节,完全性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时,其后钢缆的钢缆固定螺丝发生断裂的危险性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大;4.2体重在55 kg以下、55~70kg及70 kg以上的三组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分别达到各自的下限步数之前,应及时更换其后钢缆的固定螺丝;4.3完全性SCI患者可以应用RGO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其膀胱与直肠功能。SCI平面的高低是决定患者能否应用RGO及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亦是影响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4.4骨盆的异常运动、髋关节摆动幅度的受限及上肢的过度负载是高位胸髓损伤的完全性SCI患者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4.5完全性高位胸段SCI患者应接受一些能够降低其过度生理负荷的康复训练方法,从而改善其重建的步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