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粮食问题研究(1949-1978)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选取山西应县在1949-1978年之间的粮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以中共应县县委、县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前山西应县粮食问题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将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应县粮食问题显现出来,从而阐述新时代解决好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具体来讲,改革开放前山西应县粮食问题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
  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应县除了设置粮食管理机构外,还进行土地改革和查田定产运动,以上举措解决了应县严重的粮食危机。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政府掌握粮食来源。
  二、1953年全国推行农业合作化到1957年农业合作化结束。应县在这一时期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这一时期经历余粮分级累进定率购销和1955年粮食“一定三年”两个阶段。通过以上举措,应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奠定粮食制度基础,保证粮食大幅增产和国家对粮食的掌控。
  三、1958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推行“三面红旗”到1961年粮食困难与大饥荒。应县在这一时期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加上粮食工作中的高估产、高征购,导致应县粮食短缺严重和人民非正常死亡与外流。中共应县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粮食危机,扭转粮食困难局面。
  四、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到1965年“文革”爆发前夕。应县在这一时期通过粮食“增产”运动促进粮食增产丰收、实行一系列粮食销售政策缓解粮食销售问题。以上举措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缓解粮食销售形势,调动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保证这一时期应县经济发展。
  五、1966年“文革”发动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应县在这一阶段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最终抛弃,粮食分配上困难加重,粮食形势未能好转,粮食问题由缓和转向紧张。应县努力排除“文革”冲击,不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工作,维持正常粮食生产秩序,虽然造成大的粮食危机但最终得以平稳度过。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应县粮食问题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分配、交换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合理提高粮食价格,完善粮食储备,实事求是地制定粮食政策,这些经验教训均为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于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村镇银行如何在兼顾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获得盈利空间并争取可持续发展,此为重要课题,需要研究投入获得借鉴与指引。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个体户以及农村中的中低收入群体,这些客户群期望获取额度较小的资金来实现周转,因此村镇银行的业务来源可以小额信贷作为重点来考量,透过研究探讨其真实情况为本文重点之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航运企业无论是在造船、租船或者买船方面均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船舶租赁业务由于涉及的环节较多且投资回收期较长,同其他产业相比,存在更高的风险,特别是在近些年运输价格跌宕起伏、运力不足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存在,一旦航运业的船舶租赁模式出现问题,企业将会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因此,如何优化船舶租赁模式对当前航运业来说无疑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本文将H公司船舶租赁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