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负担,也是导致全球和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尽管女性的平均寿命较男性长,但心血管疾病作为女性首位死因,正逐渐消弭女性寿命上的优势。一方面,女性占老年人群的比重高,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的增长对社会及经济负担的影响将更为严峻;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普遍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医疗资源可及性上的劣势地位。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症,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国外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发病率总体高于女性,且在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疾病预后等方面也差异显著,女性患者预后不良。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STEMI患者特征、诊疗和院内结局的性别差异知之甚少,数据严重匮乏。因此,亟需全面、定量评价STEMI患者的性别差异,了解女性STEMI的疾病特征,为疾病预防,临床实践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 目的:定量评价2001-2011年全国STEMI住院患者住院率、患者特征、临床诊疗、院内结局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导致性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优化女性患者的临床诊疗,改善预后,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本文利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分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来自中国162家医院2001、2006及2011年STEMI患者的住院病历,定量描述既往十年STEMI患者的住院率、患者特征、临床诊疗、院内结局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导致院内结局性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在11,986名STEMI患者中,2001-2011年,尽管女性所占的比例(30%)无显著变化,但其住院增长幅度却高于男性(4.2倍比3.9倍)。女性较男性高龄(69.8±10.4比62.6±12.6,P<0.001)。校正年龄后,女性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Mini-GRACE风险评分,女性高于男性(149.0±25.1比138.2±26.1,P<0.001)。尽管在2001年,女性患者症状发生至住院>12小时的比例较男性患者高,但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的性别差异不再显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无禁忌症的适宜患者中,女性仍较少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如再灌注(57.5%比44.2%,P<0.001),入院24小时内使用阿司匹林(88.8%比85.9%,P<0.001)和氯吡格雷(56.9%比52.5%,P<0.001)。女性的院内病死率约为男性的2倍(12.5%比6.7%,P<0.001)。逐步校正年龄,临床特征,院内治疗,研究年份以及医院特征后,女性院内病死率仍高于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s[OR]1.33,95%ConfidenceInterval[CI]1.14~1.54)。性别和年龄存在交互作用(P=0.007),小于70岁的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OR1.61,95% CI1.25~2.06)。高龄和基线疾病负担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入院时临床表现)是导致女性院内死亡率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上述性别差异在既往十年间无明显改变。 结论:2001-2011年,我国女性STEMI患者住院增长幅度高于男性,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病情更重,院内规范化诊疗率更低,院内病死率更高,小于70岁的患者尤甚。上述性别差异在既往10年持续存在。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媒体和社会公众需直面中国女性心血管病健康的严峻挑战:女性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负担重;疾病诊疗环节中,“拯救生命”的再灌注治疗应用率低。女性患者院内病死率较男性高,机制尚未阐明。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关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四点建议:首先,需关注女性STEMI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的持续上升;第二,加强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降低STEMI发病率以及发病后的疾病负担;第三,提高女性院内诊疗的规范性,尤其是再灌注治疗。第四,从研究角度,进一步探究导致女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高于男性的原因,明确可干预的靶点。以上建议需多方参与,从患者,医生,公众的角度,以公众教育,行业规范和卫生政策为出发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科学评估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缩小性别差异,改善女性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