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工作是解决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背景下,笔者首先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育目的概括为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然后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作用,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初步探明了“临床专家型”教师在学生自组织学习过程--“渐进或震荡期”、“高原期”和“突变期”--中的作用,根据许多学者、专家和中小学校对优秀教师、名优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经验描述,理性地界定了“临床专家型”教师:“临床专家型”教师就是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和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专业化的程度较高的教师。为了实现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的目的,本文以“特级教师”为“临床专家型”教师的原型,根据现实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归纳出具有中心趋势的“临床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临床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然后研究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制订、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程价值的不同形态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系、结构和内容方面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从而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应有的内在价值作出判断,借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教育课程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取向,提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应该“以教学和教学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的学习和对实际教学及教学管理活动的解剖为基本特质和取向”的观点.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现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和实施的取向及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选择、体系构建、组织实施和价值评价的原则。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目标以及教育硕士学员的学习特点,构建了以“反思方法”、“案例方法”和“历史方法”为核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