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沉默指的是学生不愿意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并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问题时保持沉默的一种现象。很多年来,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机会增多,社会对高质量和拥有综合能力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关注中国学生英语课堂沉默是必然的。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也集中于这些因素并且提出了一些对应策略。毫无疑问,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我国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具体研究成果较少。众所周知,沉默会对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带来负面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学生在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并且为老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一现状。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1997),他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输入假设,互动假说强调的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获得可理解性输入。除了输入与互动假说,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理论(1985)为参与会话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起到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有机会充分利用语言资源从而达到英语为母语人的水平。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三个假说理论,作者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展开了研究。共有2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参加了这项研究。作者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访谈选取了五名英语教师和十名学生,安排在问卷完成后进行。课堂观察也用于该项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沉默现象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诸如教师的态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提问策略。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原因,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学生英语水平以及中国学生一贯内向的性格。其中也有一些文化因素例如面子观以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因素。根据这些发现,笔者试图为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提问的策略;学生则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改变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