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其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占全国的3.3%、8.8%和8.8%,经济总量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赣鄂湘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地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都是三省的人口密集区域,分别承载了各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面临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的多重压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诉求,赣鄂湘三省要在“生态共同体”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从过去的局部问题提升为“生态共同体”的全局问题,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统计计量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总结描述了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现状,构建了城市群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座城市为分析对象,通过从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效率提高和环境质量改善等四个维度分别对生态文明各主要领域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协同发展研究,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的政策建议。本文选题来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主要从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评价体系和政策措施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中的一系列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以下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展开说明,然后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出发,以城市和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效率、环境质量以及综合评价研究等领域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评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和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的写作框架以及论文可能存在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从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出发,结合国家和地区宏观政策,针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明确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并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包括以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评价、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城市群环境质量评价等评价维度。并对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形成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内容和维度框架和方法体系。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状况以及生态区分布、环境质量、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分析,并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从经济社会集聚、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等三个角度,构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现状较好,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金属矿产资源禀赋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湖泊面积广阔,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大气环境质量区域差异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集聚、资源承载与环境承载力的差异显著,总体来看,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大城市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相对较低,资源环境约束更强;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优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各个城市需从各自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劣势和短板出发,确定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第四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评价研究。从宏观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进行了全面的现状描述,通过分析指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梳理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相关评价指标,并以“三生”空间理论为指导,选择城市群内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角度构建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评价,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向提供参考。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评价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两横三纵多极”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本奠定了“一圈七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已经形成“四屏两带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但同时,也存在诸如经济与人口布局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空间扩张加剧,城市生态功能降低等影响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状态的问题。(2)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处于动态调整中,各地区波动明显且差异显著;整体来看,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开发格局优于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需从各自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方向作出调整,共同促进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第五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研究。从生态效率的内涵出发,总结了现有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经济类、资源类、环境影响类等三大类指标构建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超效率DEA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动静态评价与分析,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动态演化规律。最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结果显示,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生态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三省会城市生态效率最高,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增长呈正弦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促进生态效率增长的主导因素。(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与研发强度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产生积极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强度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则是负向的,城镇化率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第六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梳理了代表性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在对其总结和启示下引入生态建设类指标,构建由环境基础、污染负荷类以及生态建设等三个维度组成的城市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展开实证研究。最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环境质量存在地区差异,环鄱阳湖城市群环境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2)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认为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质量的原因主要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环保投入的不足。第七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与协同发展研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效率、环境质量等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加权计算得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09-2013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并以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测算结果作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各系统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较低的结论。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与协同发展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较低,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高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如仙桃、天门、孝感、宜昌、潜江、荆州、荆门、襄阳、鄂州、娄底、常德、株洲、湘潭、益阳、衡阳、长沙等16个城市均处于低低聚集区,武汉五年及平均状况均处于高低聚集区,说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呈现出明显的重心偏移和极化态势。岳阳、黄冈、黄石、咸宁等地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地理空间上处于明显的过渡带。这四座城市始终处于低高聚集区,说明这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的潜力巨大。(3)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评价结果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性普遍偏低。环鄱阳湖城市群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性略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有地区亟需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充分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效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第八章,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生态文明考评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包括:要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群生态效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共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政绩考评体系。(2)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考评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考核评价立法进程,形成监督和考评体系;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统计监测体系;加大考评评价研究力度,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提供参考。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提炼和总结了论文所展开的相关研究结论,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未来工作提出科学导向,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结合我国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改进了前人关于城市和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分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形成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2.运用建立的上述分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效率以及环境质量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此外,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3.针对分项和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提出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固态发酵技术是处理农业废弃物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废弃物物理化学成分的差异,合理处理废弃物并且获得高产值产品。与传统的固态发酵技术相比,现代固
<正>进入2000年,新兴媒体开始暂露头角,分众传媒正在大众传媒坚不可摧的市场堡垒里慢慢蚕食积聚能量: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们的日常
<正>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月16日向各省、市、自治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出关于在春节前掀起一个消灭四害防治冬春季传染病突击运动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各省、市、自
阐述了修订后的GB18581标准与现行标准GB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主要差异。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和慕课的现状,针对当前第二课堂和慕课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用慕课推动第二课堂发展的实施体系。结合慕课的优点助推高校第二课堂,把第二课堂
成本控制对工业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意义重大。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控制是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
以不同腥味(土霉味、哈喇味和鱼腥味)的白鲢鱼鱼肉为样品,进行电子鼻检测与感官评价,并研究鲢鱼腥味感官评价与电子鼻检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电子鼻的不同传感器对不同样品
活性炭滤纸中活性炭含量很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活性炭留着率的测试方法及影响活性炭留着率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铺天盖地的展开。城镇化、城市一体化已经成为现今中国城镇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市政道路作为基础设施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6~17页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