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账户开放是一国对外经济部门自由化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空前高涨,各国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开放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金融全球化使全球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的市场联结起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在金融全球化的洪流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置身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之外,各国的金融自由化不可避免。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金融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全球金融活动的一体化,而且意味着全球的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可能引致国民经济的巨大波动。从1982年的拉丁美洲外债危机、1992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直到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及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都表明了,各国在融入金融自由化、分享金融自由化好处的同时,也加大了发生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面对金融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中国当然不可能“拒之于国门之外”,相反,理性的选择只能是迎头赶上,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趋利避害,加快发展。我国已于1996年12月1日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完成了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也逐渐提上日程。1999年11月,我国与美国就“入世”达成协议,2000年5月与欧盟达成协议,并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将对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学术界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资本账户开放的趋势不可避免,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收益不可否定,但是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亦可能充满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加重了人们对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疑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动因及潜在收益和风险,深入探讨中国在实行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时国内经济应满足的条件,进而回答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景,对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提出政策建议,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试图比较全面系统地剖析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在资本账户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措施来尽快适应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在近期首先开放,必然会对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形成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来近一步探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以及在入世过渡期内,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适度进程安排。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分析解释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含义和内容,界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定义,阐述了“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完全可兑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历程,介绍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 第二章,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动因,并利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潜在收益,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我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提高我国居民的经济福利、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具有到期转换的功能以及在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可以利用资本账户为经常账户赤字进行融资的机制。由于资本账户开放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对外基本上打开,巨额国际资本将频繁进出国门,因此本文从资本大量流入和资本大量流出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潜在风险。 第三章,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主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稳健的金融监管、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可维持的国际收支状况、恰当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等。针对每一条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我国在这些方面所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差距,指出银行体制约束、利率市场化约束、金融市场约束和汇率体制约束这4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制约着人民币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进程。 第四章,从政策措施与顺序选择方面对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措施方面,针对第三章中的4个约束条件,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设,实现合理的汇率水平;在开放的顺序选择上,应按照“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投资者后个人投资者、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的渐进开放次序较为稳妥。 在研究手段上,本文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以经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经济模型、图表分析等方法。在本文中,力求引证的数据真实、准确、具体,以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