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对等概念的翻译观点,其中以功能对等理论影响最为广泛。就当时而言,该理论的推出不啻引发了轰动效应,即使到了今天,不少人对于这一问题依然是兴味不减。与此同时,自问世以来,翻译的功能对等理念也遇到了两种迥异的对峙态度,其中褒扬者有之,贬抑者更是不乏。以后者为例,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就主张不同类型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他认为,对于文学文体这样的表达型文本,就应该采用接近源语和源语文化的语义翻译。本论文作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尽管功能对等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却不能一概否认。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围城》英译本中幽默效果的再现与传递为例,试对Nida的功能对等思想之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言现象处理的适用性进行详细的探讨。本论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了作者选题的动机与理据、拟进行实证分析的语料来源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文献综述。作者回顾了Nida之前的翻译家对对等效果的研究并主要就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要言不烦的梳理,阐述的重点为Nida翻译思想中三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以接受者反应为取向的研究焦点;二、信息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三、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概念。第三部分即第二章,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之于幽默辞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者从幽默的“编码”与“解码”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拓展性研究,并将讨论聚焦于幽默的解码过程。功能对等理论与幽默语言现象研究均强调交际过程中的接受者因素,因此,本论文将两者加以杂合并贯穿于探讨过程的始终,是不乏充分理据的。此外,幽默修辞中又包含了大量的特殊语言和文化现象,所有这些无疑会给目标语文化环境中的接收渠道造成阻塞,而该问题则能够通过基于信息论的调整技巧或方法得以恰当的解决。为验证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可行性,作者在第四部分即第三章中以《围城》英译本为例进行了详细实证分析,分析内容涉及《围城》中主要的幽默修辞技法类型,方法是挑选出相关的典型翻译实例,并根据业已采用或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将所选译例进行分类整理,其中包括直译、增译、缩译、转换、注解等五种类型。对于某些处理不甚恰当或未能实现功能对等的译例,作者在分析与批评的基础上提供了自己的尝试性译文。在第五部分的结论中,作者对本论文进行了概括性阐述,指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并提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本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