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其规模庞大、类型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协调的必要组成。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领域,更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是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却矛盾重重,较多传统村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破坏甚至湮没的威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赣闽粤地区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演变理论研究”编号:517782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边界之角色: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异与演化的区域理论和模型”,编号:518782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其规模庞大、类型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协调的必要组成。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领域,更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是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却矛盾重重,较多传统村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破坏甚至湮没的威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珠江三角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变化日趋加快,强烈作用于传统村落,使其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亟待对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全面审视。区别以往囿于遗产身份的静态独立的研究方式,本文将从多尺度、多维度、多时段出发,对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而对未来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效回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怎样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及何种保护与发展方式更适合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的演变分析,系统总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脉络;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逻辑关系,构建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结合广泛而深入地实地调研,运用田野与社会调查方法,获取人口、社会经济、土地资源、村落建筑(传统与现代)、村落设施等历史与现时信息数据,量化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借助系统聚类,划分村落类型,揭示空间分布格局,剖析其形成和演化的驱动力。进一步解析发展困境成因,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1)归纳出传统村落在应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差异中,发生了“自然演进-快速转型-内在冲突外显”的阶段性变化,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发展倾向。为缓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传统村落保护多以政府帮扶的建筑遗产静态保存为主,呈现保护被边缘化与固化趋势,传统村落保护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外的“孤岛”。2)围绕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构4个维度24项因子的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量化传统村落要素的历时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反映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环境、观念认知、社会经济等发展状况。进一步通过建立单维度总量叠加多维度对比的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克隆巴赫系数检验指标信度,修正完善指标体系。3)通过研究样本的量化评价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可分为“融合保育、僵化保护、粗放发展、衰败萎缩”四种类型,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综合水平高的融合保育型数量占比20.97%,后三类传统村落可不持续发展问题相对集中,且特征差异显著,传统村落保护亟待优化。进一步通过12个属性因素对比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揭示可持续发展差异形成与分布机制。主要表现为各类型传统村落受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以及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影响,同时因自身保护与发展能力不同,在区域和市域两种尺度下,空间分布均呈现由内向外圈层式递变,其中融合保育的递减与衰败萎缩的递增特征突出。4)根据保护驱动力分析,发现外生动力作用突出,内生动力薄弱,揭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主要是对宏观政策的响应。综合要素管控方式与保护权能分配的政策梳理,揭示受经济短视或忽视社会效益理念制约,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割裂,是导致保护过于依赖自上而下的单一要素管控和村落独立保护,造成传统村落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5)针对保护困境,研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范畴,立足珠江三角洲文化同源以及区域一体化优势,提出借助传统村落遗产价值与特色产业的叠加融合激活保护与发展的联动,是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基于以上认知,建立以“村落系统内生动能”驱动为核心、以“区域系统协同共生”与“多元要素整合优化”为支撑的“系统联动治理”模式,并从“动力优化-区域统筹-要素管控”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力图通过推进传统村落系统与其他系统广泛的相互作用,在促进传统村落遗产+特色产业发展中提高村落“人-村-产”系统联动,并以此为支点,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综上所述,本文在系统研究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适用于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高速经济发展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及其发展理念做一些新的探索。
其他文献
微小螺纹副连接广泛存在于微小零件的精密装配中,其中采用成对微小螺纹副连接的框架组件是一种具有双转动自由度的组件,螺纹预紧程度及预紧的一致性对框架组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组件结构紧凑、尺寸小等特点,导致手工装配时受操作人员技能影响大。自动化精密装配技术具有装配一致性高、装配过程参数可测可控等特点,因此本文研制一套适用于框架组件装配的自动化装调系统,围绕框架组件的自动化装配技术和精度指标,针对组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为很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便利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确保整个医院有序运转的重要部门,而信息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与动力,从而推进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稳健提升。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下主要是以办公纸质化模式来开展,但是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当下无纸化办公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
核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构建以核电站为热源的核能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中国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规划、设计、运行、调节、标准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针对我国核能热电联产综合效益评价和核能长输供热设计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际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对核能热电联产系统形式及热力特性开展分析,从热源侧和管网侧两个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经济环保的储能技术,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等作用,是建设现代化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因此,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因缺乏拦污栅设计经验,
行为金融理论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资产价格偏离资产价值的存在性及其持续性,证明了金融市场的无效性,指出投资者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理。然而,现有关于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资产价格主要从市场情绪、散户情绪以及机构情绪层面展开,较少刻画投资者情绪的微观结构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本文聚焦投资者情绪的微观结构,采用均值回归过程刻画投资者情绪的微观形成机理,构建基于均值回归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从理论层面解释股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国家一样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最常患的癌症。每年的新发数量与死亡数量逐步增长,并且乳腺癌开始趋于年轻化,所以乳腺癌的治疗与预后值得深入研究。泛素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蛋白质修饰,可以调节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和凋亡。但这一种翻译后修饰是可逆的,它是由去泛素化酶这个大家族介导。BAP1属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在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临床主流诊断方法是穿刺活检。医学成像可以提高穿刺的精度和稳定性,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分别凭借良好的实时性和清晰的成像效果,成为前列腺介入诊疗中最常用的成像方式。但TRUS的成像效果差,难以准确定位病灶位置,MRI成像时间
化学品的环境持久性是影响其环境暴露水平的重要因素。筛选具有环境持久性的化学品,对化学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仅通过实验方法获取化学品环境持久性参数,效率低、耗时长且成本昂贵,需要发展高效(高通量、低成本)的模拟预测技术。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计算模拟技术,通过建立化学品分子结构特征与其环境行为参数的关联,可有效预测化学品环境持久性参数。本研究使用分子结构描述符结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
近年来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桩工技术发展迅速,桩基承载力越来越大,而对于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的需求也朝着试验荷载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常用的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但其用于桩基承载力较大的桩基检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推动桩基检测技术发展,本文针对大吨位抗压静载试验目前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层次分析法等,对其三大关键技术,即可重复使用支承板的设计与吊装
以陕西省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区的扶风县为例,对2019年及2020年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县年度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成果。结果表明,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73.76 km2,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0.96 km2;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显著增加;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侵蚀强度等级降低,土壤侵蚀面积减小,生态环境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