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低碳经济成为诸多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积极承担减排重任。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其中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加速气候变暖的重要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为确保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农膜、化肥等农资导致了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流域为基础和纽带、城市经济区为基本单元的宏观协作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是我国区域战略规划中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且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在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和耕地等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占了全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中的六席,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国40%,粮食产量约占38.5%,全国50%以上农业从业人口都属于长江经济带区域。流域内水、土等农业资源优势明显,适合农业发展,因此,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低碳农业这一热点话题出发,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农业碳排放情况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解近11年来农业碳排放量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首先,先对国内外有关农业碳排放的文献进行综述,再引出文本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情况这一研究主题;其次,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各碳源的碳排放量,了解近11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主要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排放强度三个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最后,本文对前几章研究中的一些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政策性建议。鉴于此,本文在测算了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主要结论:近11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状况良好,虽然农业碳排放总量有所上升,但年增长率整体下降,以秸秆焚烧和畜牧养殖为主要来源的碳排放结构也有所改善。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和沿线省份农业碳排放发展状况总体较好,但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从LMDI模型分解结果来看,时间上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农业碳排放强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农村人口规模因素三者累积效应值均为负值,抑制农业碳排放的效果大小为:碳排放强度因素>农业人口规模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和城镇化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且经济因素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效果比城镇化因素的效果更强;空间上,下游地区农业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和农业人口规模因素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而城镇化是减少农业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中游地区强度因素和经济因素促进农业碳排放增加,而城镇化和人口规模因素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上游地区强度因素和城镇化因素能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农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会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