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包括生产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村落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的演变、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乡村社会结构体制的形成、宗教信仰与民俗习惯的产生,农耕文明无一不是其进步与发展的源头。农业社会中孕育出的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和智慧的集中反映,它体现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当中。物质是非物质的承载,物质世界会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转变或者消逝,但非物质文化是漂浮于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在物质承载当中,成为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潜移默化中遵循的社会规律,制约着物质世界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它会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演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时空性,与物质空间有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物质环境中,传统村落环境空间是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的物质形式承载。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传统村落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二者是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灵泉村的村落环境形成较早,至今遗留下来了很多历史建筑遗产。而灵泉村社火活动就是在正月十五期间,是在传统村落环境中进行游演的庆祝和祈福的活动。在本篇论文中,笔者通过对灵泉村社火的起源、表演内容和灵泉村传统村落环境的研究;对在灵泉村村落环境空间中的社火表演阶段、队列顺序、表演种类进行分类分析,解读传统村落环境中蕴含的社火文化价值内涵,提出社火文化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同时提出对灵泉村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和更新与社火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联性研究:社火活动需要传统村落空间的承载,社火文化是凝结在传统村落空间中的不可兼得精神因素,是具有活态性,本能性,变换性与不可复制唯一性的人的意志、情感、智慧与技术的表达。进行传统村落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共生的支持性研究,提出村落空间中,社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营造策略和二者情景交融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