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南山是中国地景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国古人在思想与营建层面对山水的认知与表达。本文以终南山作为空间标识,围绕终南山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源流及营建活动进行梳理和还原,拟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剥离其在历史流变中的人居价值,并进一步在横、纵切片中揭示终南山在历史脉络中的思想源流和营建经验。终南山是关中地区典型的地景标识,同时其自身也在历代的风景营建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独立性,与区域风景体系的构建存在概念与形式层面的耦合。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溯源历史过程中的“区域风景体系”作为切入点,展开对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的研究。先周、秦、汉以迄隋、唐的文献记载诸如《诗经》《易经》《禹贡》《史记》等频频出现终南山及其风景营建的诗歌与语汇,印证了本文对于终南山“区域风景体系”的学术假设,推动了本文对终南山山水认知及营建活动的进一步溯源。本文基于历史文献以及现有研究,对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的历史流变和空间分衍进行系统化的谱系整理,初步构建出以终南山为时空参照的山水坐标系,发现并揭示了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的历史演变特征及其所承载的风景营建规律。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中山水险固的特点,伴以聚居、城邑、都城、区域风景空间的谱系特征,共同佐证了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呈现出区域风景体系的特征。因而终南山在古代西安的人居营建活动中具有“大规画”的山水象寓,自先周、秦、汉以迄隋、唐萦带出中国早期风景实践从思想而营建的衍化脉络和山水秩序。所以在都城营建上,前期营建特点是“两杜夹河”的“大都无城”模式。随着人口的增多,后期都城营建不断强化其作为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的“首脑股肱”地位,运用约144°(地数)视域面和天地之数一觚(60°)对山水进行控引。虽然后期都城营建限制了帝王的活动范围,却给了文人更多的山水空间,使得终南山地景文化空间中的自然山水由帝王山水开始向文人山水演变,在隋唐时期达到均衡,本文即通过“樊川八寺”“辋川别业”的营建溯源窥探人文风景和山水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