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枪鱼类是典型的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类,是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点,通过研究各鱼种的耳石了解并掌握各鱼种耳石微结构和微量元素特点,有利于掌握各鱼种种群结构、生活史及洄游史。本文利用2016年6月期间中渔环球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中太3号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3°49′N,174°01′W;7°21′S,149°55′W;2°30′S,179°18′W)3个海域采集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耳石测定其主要微量元素并进行比较研究。本次共采集了79尾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鲣鱼的生物学数据(叉长和体重等),从中共获得了61枚完整耳石,最后选取其中的25枚(大眼金枪鱼11枚、黄鳍金枪鱼5枚、鲣鱼9枚)采用ICP-MS内标法测定了其主要微量元素,并分海区、分年龄、分种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金枪鱼类耳石有明显的立体结构,耳石表面并不平整,三种金枪鱼耳石正面都有明显的沟壑,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耳石较为相似,样品中大眼金枪鱼较黄鳍金枪鱼沟壑略窄,鲣鱼耳石较其他两种鱼种耳石小,鲣鱼耳石的背区及翼区与其他两种鱼类耳石有一定的相似性,吻区及侧区却呈圆滑菱形,与其他两种鱼类的趋于尖三角形状有很大不同。腹部来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较相似,耳石上的沟壑呈现为倒三角锥似的空心区域,将背区、翼区、吻区及侧区连贯在一起,而鲣鱼耳石上的沟壑则将背区、翼区、吻区及侧区明显的区分开来。侧面来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具有相似的弯曲弧度,可以很容易的在平面上竖起,而鲣鱼的耳石弯曲弧度不明显,很难立足平面上。(2)本次采用Ca值内标法测定,在所有耳石样本中检测到的微量元素共有47种。本次实验结果得出大眼金枪鱼、鲣鱼、黄鳍金枪鱼耳石除Ca以外的主要的微量元素有9种,分别有Na、Sr、Fe、Mg、Zn、Ba、Cu、Li和Co等。(3)大眼金枪鱼耳石不同年龄阶段的Na、Sr、Li、Mg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e、Zn、Ba、Co、Cu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鲣鱼耳石不同年龄阶段中,Na,Mg、Zn、Ba、Co、Cu、Fe、Li、Sr含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黄鳍金枪鱼耳石不同年龄阶段的Na、Mg、Zn、Sr、Ba等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Co、Cu、Fe、Li等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Sr元素适合用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洄游史的研究分析,Mg元素适合用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生命史研究分析。(7)本次实验得到的大眼金枪鱼、鲣鱼、黄鳍金枪鱼Sr/Ca范围分别为3.5~5.5、3.5~5.5、3.3~5.6,三种鱼类的Sr/Ca非常接近,通过对三种鱼不同年龄Sr元素含量比较可以发现: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耳石Sr元素在相同海域、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取样海域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耳石中Sr元素随年龄变化存在波动,因此可以判断为洄游种群;而鲣鱼耳石Sr元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鲣鱼耳石中Sr元素随年龄变化不大,很可能是取样海域附近定居的本地种群。(8)大眼金枪鱼、鲣鱼、黄鳍金枪鱼具有极其相似的生命史模式。(9)中西太平洋存在多个鲣鱼产卵场并且具有多个依附在产卵场附近的本地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