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生产和消费的主要作物之一,也是生物研究上常用的一种模式植物。水稻的外观品质是受到多基因共同调控的,但常规的育种方法很难做到对基因的迅速选择与聚合,因此,已知控制性状的遗传机理的情况下,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有效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两个群体来研究水稻外观品质和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对控制水稻粒形、千粒重、垩白以及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R287和中早25杂交衍生的F4群体,共123个家系。利用SSR及InDel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共设计143对多态性标记,挑选108对分离情况良好标记进行作图,共检测到25个QTLs。其中粒形QTLs有7个,粒长和长宽比性状重复检测到11号染色体上的D115-DD112位点,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9.99%、8.17%,粒宽和长宽比性状重复检测到2个位点(qGW2,qGW5),分别位于第2和5号染色体上,其中qGW2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7.05%,qGW5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3.92%。粒重QTLs有2个,分别为位于5号染色体的qTGW5和位于8号染色体的qTGW8,前者与粒形QTL(qGW5)重叠,qTGW8与qGW8相近但不重叠,解释遗传变异率为8.97%。垩白QTLs有5个,分别为qWBR1、qWCR2、qCR2、qCR4和qCR6,其中qWCR2与qCR2为同一位点,后者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4.23%,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qCR4加性效应也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7.33%。淀粉粒QTLs有8个,分别位于5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淀粉粒面积、淀粉粒长轴、淀粉粒短轴和淀粉粒周长共同检测到两个位点D55-D59和D112-RM287,后者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范围在21.97%26.10%。这些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较高的QTLs可作为候选QTLs进行下一步研究。2、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术构建华5178S/华611杂交衍生的F2和F2:3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985个标记,共检测到15个QTLs。其中粒形QTLs有6个,粒长检测的qdGL10与长宽比检测到的qdLWR10存在区间重叠,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15%和24%,粒长还检测到两个QTLs(qdGL2,qdGL5),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46%和14%,粒宽检测到6和8号染色体上的两个QTLs。千粒重QTLs有两个,8号染色体上的qdTGW8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24%。垩白QTLs共有7个,其中qdWCR6和qdCR6与qdGW6区间相近,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24%、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