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全麻诱导期是整个麻醉过程中风险较大的一段时间,完善的麻醉诱导要求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放置喉镜、气管插管等引起的应激反应。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具有诱导快、苏醒快、麻醉深度易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呼吸道刺激小、有一定的镇痛和肌松作用等优点。其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目前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麻醉,在吸入麻醉药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诱导用药。七氟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反应,但是如要很好的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需要较高浓度的七氟烷,则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故麻醉诱导和维持仍需辅助应用其他药物,以发挥各种药物的优势,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高效和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较少寒颤反应并且呼吸抑制较轻等诸多优点,可抑制应激刺激引起的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使诱导过程更加平稳,亦可减轻七氟烷麻醉后躁动程度。此外半衰期短使右美托咪定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对在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及维持下,右美托咪定对成年人七氟烷MAC值的影响研究较少,亦未见关于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以及对七氟烷MAC值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择期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74例,年龄18~55岁,体重40-80kg,手术切口大于10cm,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25例):生理盐水对照;试验组诱导前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10min):D1组(25例):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维持剂量0.3μg/kg/h;D2组(24例):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0μg/kg,维持剂量0.5μg/kg/g。患者入室后均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02)、呼吸频率(RR)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三组患者均在负荷剂量输注完毕后以“肺活量法”吸入七氟烷复合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0mg/kg、瑞芬太尼1μg/kg行麻醉诱导,并完成气管插管。在手术切皮前保持CETSev%稳定至少15min,且肌松监测四个成串刺激T4/T1≥0.7,采用Dixon上下交叉点法(up and down)对七氟烷MAC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患者下列各时间点的HR、MAP、BIS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前、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后1min和5min、麻醉诱导后插管前2min和插管后5min、切皮前2min和切皮后5min。并于静注右美托咪定前1min、输注右美托咪定后5min、诱导后插管前1min及插管后5min分别抽取静脉血2.0m1检测血浆皮质醇(Cor)浓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各项监测指标各组数据组间差异和各时间点组内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七氟烷MAC值采用Dixon-Massey序贯法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右美托咪定输注后5minD1和D2组HR、BIS值和Cor较基础值均降低(P<0.05),D2组较D1组更显著(P<0.05);诱导过程中D2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于C组和D1组;气管插管后较插管前,C组MAP、HR、BIS、Cor均显著升高(P<0.01);D1组Cor升高,D2组Cor降低(P<0.05),D1和D2组MAP和HR均升高(P<0.05)、BIS未见明显变化(P>0.05),D1和D2组各指标均低于C组,D2组更显著(P<0.05)。C组、D1组和D2组七氟烷的MAC值分别为1.87%、1.76%、1.48%,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69~2.06%)、(1.59~1.92%)、(1.30~1.68%)。与C组相比D2组MAC降低了20.9%,D1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血浆皮质醇浓度,抑制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2、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0μg/kg(维持剂量0.5μg/kg/h)可使七氟烷MAC值降低20.9%,减少七氟烷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