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是暖通系统设计、建筑能耗分析的基础,由于热桥效应的影响使得通过建筑外墙角的热流损失量不容忽视,目前针对建筑外墙角的研究大多基于单纯传热理论,缺乏有关于湿传递路径的表征,但在多维效应的影响下,热湿耦合之间的效应被放大,若忽略湿传递,会对建筑热损失计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建筑外墙角多维热湿耦合迁移特性,确定湿传递对建筑外墙角传热特性的影响,是准确计算建筑整体传热损失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建筑设计标准图集及现有建筑外墙角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三种不同角柱结构形式外墙角:纯砌体外墙角,含构造柱外墙角,含框架柱外墙角。通过对围护结构热湿迁移机理的分析,建立了完善的热湿耦合迁移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分析多种边界条件下不同角柱结构形式外墙角在考虑传湿和未考虑传湿工况下,墙角内表面温度及热流的分布差异,得到湿传递对建筑外墙角传热特性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首先以纯砖砌体建筑外墙角为研究对象,定性讨论了室外相对湿度变化、不同外墙保温体系对建筑外墙角热湿特性的影响,并提出热桥影响区域、热流损失率等热桥效应评价指标,分析墙角湿传递与热桥效应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当室内温湿度及室外温度恒定时,室外相对湿度越高,湿传递对建筑外墙角内表面温度及热流量影响越大;保温层厚度越大,湿传递现象越不明显,对比三种保温形式,外保温结构更有利于维持室内温度稳定,但其受到湿传递影响程度较大于内保温结构;考虑传湿后,墙角影响区域长度和热流损失率均增大,表明湿传递的存在会加剧外墙角的热桥效应。通过对比不同角柱结构形式外墙角在考虑传湿和未考虑传湿工况下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考虑传湿后,通过外墙角的总热量增加,在高温低湿、高温高湿、低温低湿、低温高湿四种工况下热流增加幅度分别为,主墙体材料为砖砌体:纯砌体外墙角:4.2%、21%、7.1%、11.7%;含构造柱外墙角:5.9%、25.7%、8.9%、11.7%;含框架柱外墙角:6.8%、24.9%、9.5%、14.2%;主墙体材料为加气混凝土砌体:含构造柱外墙角:6.1%、37.8%、11.8%、14.3%;含框架柱外墙角:7.1%、32.7%、11%、14.8%。(2)与砖砌体外墙角结构相比,主墙体材料为加气混凝土时,墙角结构虽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但引起的热桥效应和受到湿传递影响均较大;角柱材料与主墙体材料不同时,热桥效应影响增加,且考虑传湿会加大这种影响;角柱宽度越大,墙角热流损失率越大,墙角主墙体内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受到角柱影响越小。(3)考虑传湿后建筑外墙角的平均传热系数增大,且室外温度和相对湿度越高墙角平均传热系数修正率越大,以武汉夏季为例,纯砖砌体、含构造柱砖砌体、含框架柱砖砌体、含构造柱加气混凝土砌体、含框架柱加气混凝土砌体五种外墙角结构考虑传湿后修正率分别为:12%、12.8%、15.5%、26.7%、23.8%。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不同角柱结构形式的建筑外墙角热湿耦合迁移特性,得到湿传递对建筑外墙角传热特性的影响关系,并通过大量分析计算,获得在考虑传湿时全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外墙角平均传热系数修正率,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