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整理针刺手法的古今文献,并对针刺手法的源流进行梳理,统计各个时期针刺的常用针刺手法、针刺适应范围、针刺刺激量等。研究方法:采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整理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Excel 2010版本建立数据库,将数据按照常用针刺手法、针刺适应范围、针刺刺激量、针具等录入表格,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出有效的信息。研究内容:详考涉及针刺手法之中医古籍文献,以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为载体,以针刺手法、针刺病证、针具、刺激量为检索词在CNKI、万方、超星等搜集文献资料。暂拟5段(春秋战国及之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时期;清朝至民国时期;1949年至今)成时间轴为序,分述各个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针刺手法,横向总结每一时期针刺手法运用于临床取得的治疗效果,探讨针刺手法取效机制;纵向比较各个时期针刺手法发展间的差异,理清沿革过程,并探讨各类针刺手法的异同及不同手法治疗相同疾病的取效机制,总结针刺手法治疗疾病的特点。结论:1.针刺手法春秋战国及之前,针刺手法主要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三刺”。常用的针具为贬石,骨针,竹针,青铜针,古九针。秦~南北朝时期,针刺手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 4种补泻手法及四时刺法、移光定位刺法和刺鬼十三法。针具方面继承了九针,并出现了银针。隋~明朝时期,针刺手法,包括25种单式手法,21种复式手法以及针刺手法配合使用26种,补泻手法24种,并将十四种手指补泻手法中的“循法”改为“掐法”,载“努法”,单独列出“盘法”。另有“按气通经法”,“透针平刺法”,“治病八法”。另新增针刺手法,如灵龟八法等17种。针具上九针仅从外形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名称上,“燔针”改为“火针”,“古九针”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逐渐减少,铍针被淘汰,且未有新针具出现。清~民国时期,针刺手法包括5种基本手法,14种辅助手法,18种复式手法,9种补泻手法,倡导气针法等,并创八种新针法。针具方面承淡安等创“华佗牌”毫针,出现了合金针,九针逐渐演变为近代针。1949年至今,常规针刺手法包括,单手进针等7种;补泻手法包括,捻转补泻等6种。电员针-运动疗法等33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现代针灸仪器有TDP、等25种。对各个医家的针刺手法进行汇总、规范,得出:单式手法有24种;复式手法23种;基本补泻手法10种。创“靳三针”“醒脑开窍”针法;贺氏“三通法”“中华三环疗法”“泗滨砭石疗法”“砭术十六法”“二十四式单式”手法。2.针刺的刺激量针刺刺激量以施行针刺手法的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为标准。3.针刺适应证春秋战国之前,主要治疗的病症包括:脏病等内科病证,妇、产、儿科病证及癫狂等精神系统疾病。秦~南北朝时期,主治病症扩展到200多种证候,并涉及耳鼻喉及眼科,新增代脉、尸厥等症。隋~明朝时期:主治病证包括头面躯体痛证,内科病证,杂病,妇科病证共约113种,新增七疝、木肾、虚损失精。清~民国时期,新增外科病证,跌打损伤、疮、块、斑疹,呼吸器病15种,血行器病及心脏病9种,运动器病3种,神经系病34种,脑神经疾患16种及法定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1949年至今,针刺适应病证,其中坐骨神经痛8种,内科病证28种;妇科病证11种;儿科病证7种;皮外伤科病证18种;五官科病证10种,新增急症5种,包括昏厥等;新增其他病证6种,即慢性疲劳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