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受到多个分子途径的影响,其中,转录因子是调控这些分子途径的重要因素。转录因子Sp1可调控多种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相关等基因的表达。然而,Sp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Sp1基因的靶向治疗对胃癌是否有效仍需进一步探讨。为更好地了解Sp1基因对胃癌生长及血管表型的影响,以便发现新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本课题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Sp1与胃癌的关系:1)研究Sp1表达与胃癌生长及预后的关系;2)评价内皮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表型及Sp1表达的关系;3)明确转录因子Sp1是否可作为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有效靶点。【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自1985年至1998年间,在M.D.Anderson癌症中心诊断和治疗的8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患者的病史和随访资料保存完整,术前未接受化疗和放疗,均实施了胃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7个月。随访结束后,有30例患者存活,56例死亡。组织标本来源于M.D.Anderson癌症中心组织标本库,包括86例胃癌组织、53例淋巴结转移灶和5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Sp1在86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组织、57例及53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Sp1在正常胃粘膜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活性。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Sp1表达情况、肿瘤分期,手术情况、年龄、性别进行多因素分析,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NOSⅢ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寻找与Sp1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另外,建立裸鼠胃癌荷瘤模型,利用Sp1抑制剂mithramycin A(MIT),通过抑制Sp1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观察对胃癌细胞生长及其胃癌血管形成的影响。应用VEGF抗体——bevacizumab(BVZ)抑制裸鼠胃癌的生长,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中Sp1表达的变化,以研究BVZ是否反馈性的上调Sp1的表达。【结果】Sp1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肿瘤邻近正常组织、肿瘤间质细胞和正常腺体细胞中呈弱表达或无表达。同时,Sp1蛋白主要在粘液颈细胞胞核内表达,在胃小凹和腺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肿瘤组织中Sp1阴性表达、弱表达和高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47个月和8个月(P<0.01)。在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中,NOSⅢ的表达要远远高于其在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在原发肿瘤中,NOSⅢ表达与Sp1(P=0.001)表达及MVD(P=0.001)的状态高度相关。与Sp1表达阴性的患者相比,Sp1表达强阳性的患者高度表达NOSⅢ和MVD。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OSⅢ、Sp1及MVD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NOSⅢ、Sp1高表达以及分期较晚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体外实验中发现,MIT可抑制胃癌细胞中Sp1及其下游靶点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BVZ所至的反馈性上调胃癌细胞中Sp1表达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MIT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Sp1的表达并减少MVD表达,但是,正常组织中Sp1的表达没有被抑制,这提示MIT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中Sp1的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MIT可抑制VEGF、EGFR和PDGF的表达,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是浓度依赖性的。BVZ和MIT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但不增加毒性作用,可降低肝脏或其他器官转移率,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结论】Sp1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生存预测的重要指标;NOSⅢ的表达水平与肿瘤MVD和Sp1表达直接相关,尽管MVD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与MVD密切相关的NOSⅢ的表达是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因素;BVZ靶向治疗胃癌VEGF导致的BVZ抵抗是通过正反馈激活Sp1转录因子并引起Sp1下游靶点基因的高表达引起;Sp1抑制剂MIT通过阻断Sp1的表达,可抑制VEGF等下游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联合使用低剂量BVZ和MIT会产生协同的抗血管的效应。因此Sp1可作为胃癌靶向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有效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