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俗知”到“真知”,是庄学研究的热点,“俗知”使人深陷世俗之困境,而“真知”则超越了“感性之知”和“理性之知”,是庄子终极思想的根本旨归。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庄子在《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知北游》、《秋水》等篇目中对“真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把“真知”的概念提升到了一种哲学范畴。本文以庄子真知观中的“真”的具体指称为切入点,认为在《庄子》一书中,“真”字在先秦文献中大量出现。这种现象代表了庄子对“真”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所谓文明的兴起,很多天然的东西和人类之间越来越有隔阂,这才有了“真”与“不真”的区别。庄子认为“真”是天然的,是顺其自然存在的。本文顺次讨论了庄子对“真知之道”的认知,并根据详尽的分析考证得出庄子“真知”的实现方法,即“因道以明”,认为“不知之知”为庄子最高“知”的理念。本文分别从庄子重视“真知”的反思能力,庄子肯定人生觉解之“真知”,庄子批评“俗知”对人的异化三个角度论述了庄子真知观的意义以及对当下人生的启示,并以“绝圣弃智”为着眼点分析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矛盾。本文认为庄子真知观不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方法论也不是认识论,究其根本,庄子之“真知”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人破除“俗知”,因道以明之后的状态。它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摆脱桎梏之后前所未有的自由之境界,这对我们当下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突破了以往学者对于庄子“真知”实现途径的认知,认为达致“真知”的途径不仅仅是“心斋”“坐忘”,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真知”因道以明,“不知之知”为最高的“知”即“真知”。而如何更好理解“不知之知”就成为了关键。“不知之知”是关于道的“知”,所以是“真知”。这种道的“知”不是概念性的知识,是超乎语言,超乎感官的“知”。这样的“知”只可以体认,不可以言说,因此超越了我们平时概念中的那种“知”——这种“知”是有限的、概念化的,局限于现成性的视野中。道并不存在这样的“知识”中,道就是存在本身。所以“不知”才是真正的“知”,最高的“知”。而知道成了不知,“知”本身并没有包含那个“不知”,故而是“不知”。此文虽然对庄子的“真知观”思想有所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庄子》一书的思想尽善尽美,关于《庄子》一书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论文结尾处也稍有提及,以期为学界提供些许参考。《庄子》是先秦文化的一座丰碑,是一座思想宝库,对庄子思想的当代性价值及其相关问题仍值得学界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