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是一种重要水果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对软皮水果和浆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掌握铃木氏果蝇的种群发生、分布及为害情况,本文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铃木氏果蝇的测报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室内用人工饲料在15、19、23和25℃4个恒温条件饲养,研究了温度对铃木氏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铃木氏果蝇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卵-成虫的发育历期以15℃时最长,为35.34±0.36d,以23℃时为最短,仅需13.21±0.12d。成虫羽化率以15℃时最低,为70.37%,25℃时最高,为94.87%。各虫态的发育速率(V)与温度(T)均符合S曲线拟合模型。卵-成虫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温度分别为9.26±2.33℃和196.62±38.76日·度。2、通过测定北京和云南种群的过冷却点,研究了铃木氏果蝇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铃木氏果蝇的过冷却点在同一虫期个体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同日龄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日龄雄成虫间有所差别,北京铃木氏果蝇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范围分别为-17.27~-18.89℃和-17.59~-21.09℃,云南铃木氏果蝇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范围分别为-16.11~-17.90℃和-16.94~-19.96℃。铃木氏果蝇3-5日龄已交配雌蝇、未交配雌蝇和已交配雄蝇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在不同种群间均差异显著,推测铃木氏果蝇北京种群比云南种群耐寒性强。3、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采用糖醋液诱捕法监测了北京市海淀区铃木氏果蝇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内不同海拔高度的铃木氏果蝇种群动态变化趋势一致,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铃木氏果蝇种群数量发生高峰期。通过解剖雌成虫卵巢发现,春季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解除滞育阶段,各监测点的铃木氏果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依次进入生殖阶段,6月上旬开始出现非滞育卵巢,6月中旬之前非滞育卵巢的比例在50%以下,6月中旬-9月中旬铃木氏果蝇非滞育卵巢的比例在50%以上,9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铃木氏果蝇非滞育卵巢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且各监测点的铃木氏果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依次进入滞育阶段,说明铃木氏果蝇以生殖滞育越冬。而诱捕结果表明,初春首先诱捕到雄成虫,后诱捕到雌成虫,说明铃木氏果蝇能以雌雄成虫滞育越冬。4、通过定期采集北京西郊自然保护区内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浆果,带回实验室在25℃,RH=60%, L:D=16:8h的条件培养3周,每天检查铃木氏果蝇的羽化情况和数量。结果显示在采集的16种野生浆果中,8种野果有铃木氏果蝇羽化,分别为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raspberry),野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 (wild cherry),律叶蛇葡萄Ampelopsis humulifolia,桑椹Morus alba (mulberry),白英Solanum lyratum、圆叶鼠李Rhamnus globos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和细叶小孽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其中,树莓、野樱桃、葎叶蛇葡萄和桑椹是其适宜的野生寄主。可见广泛的野生寄主是该害虫迅速传播、爆发为害的重要成因之一。为了探明铃木氏果蝇是如何高效定位寄主并产卵取食,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铃木氏果蝇雌、雄成虫的触角及下颚须上感器的超微形态。结果发现,铃木氏果蝇触角鞭节上分布着三种表面多孔的感器,分别为锥型感器、腔锥型感器和毛型感器。下颚须上分布着锥型感器和刺型感器。触角和下颚须上的感器形态和数量均无性二型现象。根据锥形感器的大小及表面孔口的形状和大小,又将锥形感器分为小感锥和大感锥。小感锥长度为9.91μm,表面有序排列着凹陷的小孔(直径为0.027μm)大感锥长度为12.11μm,表面成行排列着“一”字型大孔(长约为0.250μm)。大感锥仅分布于触角鞭节上,是铃木氏果蝇独有的一类感器,或许是长期进化过程中为感受健康新鲜果实的气味而形成的特殊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