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数据传输策略下的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油田动态、预测油田变化趋势、持续优化油田管理、科学辅助油田决策,建设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技术基础的数字化油田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地面多节点生产系统的实时状态监测是数字化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油田中的实时状态监测问题可以描述为网络化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估计问题是信号处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旨在根据测量信息设计估计方法进而获得系统内部的真实状态。传感器采集的测量信息需要经过通信网络传输,而有限的网络带宽会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碰撞与拥堵,导致网络诱导现象的发生,降低数据质量,进而影响系统的估计性能。本论文以网络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通信带宽受限为切入点,从“被动”与“主动”两个角度,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几种典型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虑网络诱导现象发生情形下,设计可以“被动”容忍诱导现象所带来影响的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给出行之有效的估计器设计方法。第二部分“主动”引入几类数据传输调度策略,进而降低网络诱导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该部分旨在建立适合刻画几类数据传输策略的数学模型,研究几类数据传输策略下的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同样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设计切实可行的状态估计器。基于第二部分所得到的理论结果,第三部分将编码解码策略与油田联合站游离水脱除系统相结合,提出基于编码解码策略的油田联合站游离水脱除系统状态估计方案,实现理论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探讨不完全测量信息情形下的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问题。具体来说,第二章首先研究带有不确定概率测量丢失的人工神经网络H∞状态估计问题。进一步,考虑只有部分神经元节点测量信息可获得情况,设计基于部分节点信息的保无源性状态估计器。第二部分考虑几类数据传输调度策略下的网络化系统状态估计问题。其中,第三章研究Round-Robin协议下马尔可夫跳变系统的指数最终有界估计器设计问题。第四章考虑随机通信协议的影响,研究具有随机发生时滞系统的H∞状态估计问题。第五章针对一类具有扇形有界约束条件的非线性系统,设计基于编码解码策略的指数最终有界估计器。基于第二部分提出的理论结果,第三部分针对油田联合站游离水脱除系统,探讨基于编码解码策略的状态估计问题。这是基于编码解码策略的估计方法在工程应用上的探索性尝试,既拓宽了具有一般形式的线性系统在通信受限情形下估计问题的解决思路,又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随着油田生产开发的不断深入,聚驱采油技术的规模逐年扩大。注聚采油井是聚驱原油生产的最基本单元,其运转情况的监控是油田安全稳产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发生异常后,如何快速、准确的诊断故障原因”更是备受生产管理部门的高端关注。相比其他类型采油井,聚采井结构更加复杂、生产工艺繁琐,使得在诊断聚采井生产故障原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诊断难度极高。目前,基于油田生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诊断故障的方法较为有效,但
为确保油气井井筒具有良好的封隔效果,保障注水泥顶替效率是必要前提,因此需要明确注水泥过程中钻井液和水泥浆在顶替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并对顶替效率进行精确评价。但当前固井顶替理论研究大多针对规则的理想井壁条件,而钻完井过程中井下条件复杂,破岩过程中产生的粗糙井壁加之附着的泥饼,使得实际井壁具有不规则的表面形貌,这使得现有理论尚无法真实还原注水泥顶替过程中环形空间内流体的顶替流动规律,进而导致对顶替效率的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难度加大,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业界对偏移成像精度的期望不断提升,若忽略地震的各向异性特征将无法实现地震波场的准确描述,最终导致偏移成像质量下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可实现复杂构造的成像,是精度较高的成像方法,在地震勘探中,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ly isotropic,TI)介质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因此,本文研究了TI介质地震波传播及逆时偏移
目前,蒸汽驱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其核心是提高注采井间的油层温度场。随着汽驱开发的深入,液相前缘波及范围逐渐扩大,井组间热流体由于渗流环境的不同极易发生不均匀突进发生汽窜现象,汽窜发生后生产井一般采用减小排量、提高动液面高度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可对汽窜起到缓解的作用,但会造成井组单元注入的蒸汽越过该生产井,外溢至邻近的井组或试验区块,从而造成井组注采关系失调、蒸汽热量的浪费和井组原油储量的外溢
复合驱油技术是一种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手段,矿场试验表明,对比水驱,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增油控水效果明显,与水驱相比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伴随着强碱三元复合驱替体系注入地层,其与地层流体以及岩石矿物发生物化反应,打破了原流体和岩石矿物间的物化平衡状态,使得地下流体中离子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最终产生结垢现象,导致储层部分孔隙堵塞,影响了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降低了采收率;同时随着含垢地层流体的运移造成采出井
薄壁内衬修复是伴随着埋地管道非开挖修复方法而提出的一种管道再生技术,用于内腐蚀缺陷管的修复补强。目前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于施工技术、“宽松”内衬层的屈曲和内衬层材料破坏等力学性能分析上。而采用该技术修复后形成的复合管,其内衬层与原基层管钢之间的界面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管道的承压能力,在动荷载作用下,振动也会引起复合管道整体屈曲或引起层间剥离使内衬层脱层屈曲,导致管道破坏失效。本文通过建立薄壁内衬复合管力
随着CO2驱油与埋存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CO2注入地层后会改变地层岩石的应力状态,另一方面CO2溶于水后形成的酸性流体对地层岩石产生溶蚀作用,改变了地层岩石的微观物质组成和宏观力学特性,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CO2注入区地层是否能够保持完整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决定CO2驱油与埋存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采取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CO2驱油与埋存条件下水-岩反应的微观机理,阐
我国原油大多具有高凝高粘高含蜡的“三高”特点,需要加热集输。原油的含蜡量高导致井筒及集输管道壁面结蜡,一般采用停井热洗的方法清除。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节约加热集输能耗和提高热洗清蜡效率,是油气集输系统运行管理的关键。原油被加热时其相变的组分主要是其中的石蜡,因此掺热水集输原油和热洗清蜡,都涉及石蜡水中熔化问题。对熔化过程进行调控,提高熔化速率,需要揭示这一过程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集输管道中胶
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作为当今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其连通程度影响着油气运移路径和区带评价,是控制油气运聚的关键地质因素。齐家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齐家—古龙凹陷北部,目的层高台子油层地层继承性发育,断裂发育差,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砂岩输导层构成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大型源外—简单斜坡砂岩输导型输导体系。为明确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本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得到持续不断的开采,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使得人们意识到了采用有效手段挖潜剩余油的必要性。大庆油田经过数年的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但是可探明储量仍有大量未动用。对剩余油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剩余油的成因及动用条件,制定挖潜对策,利用驱油手段将残留在地层中的剩余油转化成可采出的可动油,有针对性地开发高含水期的油田是非常必要的,其结果对化学驱配方筛选也具有重要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