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含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 PE)。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以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静脉为最常见。导致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心脏病、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妊娠、肥胖、年老、长期卧床以及药物等,但关系最密切的是下肢的骨外科手术。VTE早期常常症状隐匿不易尽早发现,出现深静脉血栓后,溶栓药物和手术的并发症多,故围手术期VTE防治发生重点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和预防。中医学历史久远,古代医籍虽未见有全髋关节术后形成DVT的记载,但有关论述见于“脉痹”、“股肿”、“瘀血流注”等疾病中。其总的病理机制是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目前研究证明,中药或中成药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疗效。目的本研究选择广东省中医院骨二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定义为血栓前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术前开始使用灯盏花素干预组与术后使用速碧林预防对照组,比较两种方法对下肢静脉形成各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两种预防措施的优缺点,寻找老年髋部骨折骨折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方法和时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后,通过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的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情况,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及下肢肿胀情况,分别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患者,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于术前确定血栓前状态后即开始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组18例,发生血栓1例,血栓发生率5.56%;对照组20例,使用速碧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血栓1例,血栓发生率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即开始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与术后使用速碧林预防血栓,两组病人发生血栓事件的概率相当。对于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病人,术前确定血栓前状态后即开始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预防下肢静脉,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开始用速碧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副作用方面,差异还是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术前确定血栓前状态后即开始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并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碧林组有两例患者出现术后引流量超过500ml,而提前停用速碧林,此两例患者术前所有检测指标与其他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亦无出血性疾病病史,提示术后应用速碧林预防血栓仍然要排查出血性疾病,防止出血的副作用。2.两组患者术前跟术后七天比较,两组患者FiB、D二聚体、FDP、血浆蛋白C、AT-3以及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术后七天均较术前有改善,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灯盏花素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纤溶抗血栓及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3.对于患者下肢周径的比较,两组患者髌上、髌下、内踝上三处肿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处的消肿率比较,速碧林组的内踝上消肿率优于灯盏花素组,说明消肿方面,速碧林消肿作用仍较明显,这与其成分单一,疗效确切相关。4.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术前均符合血栓前状态标准,虽然术后第七天大部分检测指标可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都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此,两组患者术后7天仍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周及仍需高度注意,长期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5.本次研究DVT发生危险因素,由于样本量有限,两组患者未能做统计学处理,但仍可反映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病趋势。在血液流变学、凝血、抗凝、纤溶以及下肢消肿率的统计分析中,术前确定血栓前状态后就开始使用灯盏花素能够改善血液高粘、高凝状态,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肿,阻断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且相对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