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唯一的有着数千年发展史的自源文字。汉字脱胎于图画,“依类象形”是其最初的构形思维方式。通过“依类象形”的思维方式创制的汉字具有“形”“类”相依的关联,因此,大多可以“因形求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字研究著作,“因形求义”是全书的精髓。自许慎以来,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多沿袭《说文解字》的传统,汉字研究的重心即“因形求义”。二十世纪以前的两千年,汉字研究的重心是“因形求义”,重在揭示汉字的“形”“义”关系。二十世纪,比较文字学兴起,在世界各民族文字的比较中,汉字的性质成为汉字研究的热点。继索绪尔的“表意体系文字”后,学术界对汉字的定性此起彼伏,在百余年中,不同学者提出的各种认识已逾二十余种。汉字是“表意文字”吗?为什么继“表意文字”后,会有如此众多的异识异解?究竟该如何定性汉字?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写作渊源。论文旨在论证汉字的表意性,正面回答“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问题。论文在传统语言学描写、归纳、分析、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兼顾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的汉字,并分别从语言范畴中的“贮存汉字”和言语范畴中的“会话汉字”两个维度论证了汉字的表意问题。研究发现:汉字,无论古今,无论“文”“字”,无论“贮存汉字”“会话汉字”都具有表意色彩,都是表意文字,区别在于表意的具体方式不同。概括地说,古汉字重在“依类象形”,今汉字则集中体现为“因义构形”。无论汉字如何发展,其原始的脱胎于图画的“表意”特质是汉字构形的命脉,也是汉字最本质的特征。汉字近4000年的发展史表明,它的构形始终走“表意”路线。汉字、汉语的复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多变性决定了汉字认知方式、结论的不同。然而,在各种不同的认知中,照顾汉字发展史、深入汉字构形分析又兼及汉字对汉语的记录功用的,只有“表意文字”一说。也就是说,“表意文字”是对汉字最本质的概括,“表意”是汉字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本质特征。论文不回避“表意文字”说之外的各种有影响力的观点,在深入剖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论证出它们在定性汉字性质问题上各自的优缺点,进而以实际汉字材料为分析对象,证实汉字是“表意文字”观点的正确性。论文创造性地引入了“贮存汉字”“会话汉字”这两个概念,并尝试提出了汉字构形的“理据性”和“约定理据性”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再有“声符记号化的类推别义”、“‘形’‘义’不通字义隐”、“形讹义失—构词理据没”等等,都是作者的新思考、新见解。论文在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作者对汉字的思考,得出研究结论:“表意”是汉字构形的思维精华,是汉字的本质属性,汉字是“表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