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道德的话题越来越多,对学生及公民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道德教育中道德判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有助于反思道德教育现状,提高道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对道德判断的研究,是道德心理学研究中占比最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丰富,其重要性和丰富度都促使我们不断进行更深入、更细化的研究,发现更微妙的东西,应用在道德教育中,使教育更好地发挥效用。研究者探讨了具体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性,同时在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发现了认知资源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做出了合理解释。但以往研究实验材料更多采用的是经典的假想故事或道德两难故事,离生活实际情况较远;在认知方面局限于认知资源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忽略了不同认知状态可能对道德判断产生的影响。故本文依据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分别从情绪类别和认知状态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道德判断事件作为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将道德判断事件分了三个维度,进一步探讨情绪类别和认知状态对道德判断事件不同维度间的差异性影响。本实验采用3(情绪类别:正性情绪、中性情绪、负性情绪)*2(认知状态:认知激活、认知压抑)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对道德判断事件的评价严苛程度,并将道德判断事件分为亲社会事件、反社会事件和社会压力事件三个维度。实验中,首先通过给被试观看不同的情绪启动视频片段,诱发被试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其次通过简单数学计算和脑经急转弯两种任务对被试的认知状态进行干预。最后完成道德判断题目。实验结论如下:1、认知状态对道德判断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在认知压抑状态下道德判断的得分显著高于认知激活状态,说明认知状态对道德判断有影响,且认知压抑状态下道德判断的严苛性显著高于认知激活状态。2、情绪类别对道德判断影响的主效应显著,正性情绪诱发下,被试道德判断得分最低,且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情绪类别对道德判断有影响,且在正性情绪下,被试的道德判断严苛性显著低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3、认知状态和情绪类别对道德判断影响的交互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下,认知状态间存在显著差异;认知激活状态下,正性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情绪。4、认知状态在反社会类型和社会压力类型事件的道德判断中影响显著,认知压抑状态下的道德判断严苛程度显著高于认知激活状态。认知状态在亲社会类型事件中不存在显著影响。5、情绪类别在亲社会类型事件的道德判断中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对亲社会事件的判断严苛性显著低于负性情绪和中性情绪。情绪类别在反社会类型和社会压力类型事件中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