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障碍。其最终将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有1.2亿,但知晓患病的人只有12.5%。2014年,中国肾脏病网络CK-NET开始系统监测我国慢性肾脏病数据,并于今年3月份肾脏病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发表了 CK-NET的第二份报告,报告显示全国1850万住院患者中,有89万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且男性居多,占比58.9%,同时表明年纪越大,越容易的患肾病。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血液透析约55万多人,腹膜透析约5多人,2015年透析患者总医疗费用的76.6%为医保报销,而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为2万5千多人,中位等待时间17.5个月。肾移植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有效治疗方法。随着肾移植数量增加及各种有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因免疫抑制所致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如各种机会性感染,其中BK病毒感染可引起BK病毒相关性肾炎,可致移植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移植肾失功。因此BK病毒感染得到越来越多的肾移植医师的重视,如何早期发现BK病毒感染,并及时给予治疗成为临床医师的主要关注点。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为BK病毒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二、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移植科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行尿BK病毒载量检测,按照2006年Hirsch[79]提出的尿BK病毒载量>10~4拷贝量/ml定义为尿BK病毒阳性,将尿BK病毒载量>107拷贝量/ml定义为BK病毒尿症。同时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身高、体重以及身高体重指数(BMI)、移植时年龄、肾移植手术时间、免疫诱导方案、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尿BKV(+)/(-)检测时间以及同期BKV(+)/(-)时BK病毒DNA定量、他克莫司(Tac)浓度、霉酚酸(MPA)浓度、血肌酐(Cr)浓度、胱抑素-C(CyS-C)浓度、尿素氮(BUN)浓度、血淋巴细胞计数(LC)以及尿比重。该研究得到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伦理问委员同意。三、结果纳入54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性39例(72.2%),女性15(27.8%)例,移植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43(42.43士1.38)岁,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都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以CNIs(Tac或CsA)为基础+抗细胞增殖类(MMF或EC-MPS)+皮质类固醇类(Pred)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54例患者共采集144份尿液标本,144份尿液样本中有82份(56.9%)尿液标本中发现BK病毒DNA定量大于1.0×10~4拷贝量/ml。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BKV-DNA定量阳性时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BKV定量阴性时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54×10~9/ml vs1.94×10~9/ml,U=1332.00,Z=-4.88,P<0.001)。(2)、BKV-DNA定量阳性时肌酐明显高于BKV-DNA定量阴性时肌酐浓度(96umol/Lvs89umol/L,U=1830.50,Z=-2.87,P=0.004)。尿BKV-DNA定量阳性时Tac浓度明显高于BKV定量阴性时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7.58ng/ml、6.69ng/ml,t=2.80,P=0.0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浓度作为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感染再激活的危险因素(OR为1.297,P=0.026),淋巴细胞计数作为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感染再激活的保护因素(OR为0.139,P=0.000)。(4)、当采用淋巴细胞计数作为尿BKV阳性的预测模型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当联合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及Tac作为预测模型时,其ROC曲线下面积0.823。结果表明淋巴细胞计数联合Tac浓度对于预测尿BKV阳性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四、结论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在BKV病毒尿症出现之前的预测因子。在肾移植患者BKV复制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应该更加小心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同时要特别关注Tac浓度,其作为尿BKV病毒感染再激活的危险因素,要注意监测Tac浓度,保持在既能避免急性排斥反应,又能降低BKV感染再复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