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矮秆基因SD16调控株高的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株高是与光合效率及产量等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深入研究和阐明株高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对于理想株型的构建和育种意义深远。本文研究一个经过CRISPR/Cas9打靶系统基因敲除后获得的半矮化突变体semi-dwarf16(sd16),利用细胞学、生理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及SD16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sd16半矮化是野生型日本晴SD16基因的第一外显子通过CRISPR/Cas9打靶系统编辑,发生插入突变,导致基因功能丧失所致。(2)转基因杂合体表现为正常株高,其自交后代产生高矮分离且符合基因分离比,证明SD16是显性基因。(3)sd16突变体除了半矮秆性状外,还具有分蘖数增加,叶片缩短变窄、直立且集中,穗长缩短,穗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籽粒千粒重减少,籽粒不充实,发芽率降低等表型,且各节茎秆的缩短是sd16半矮化的原因。(4)分别对sd16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第二节茎进行石蜡切片观察,横切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髓腔更大,薄壁细胞数更少。纵切结果显示细胞数目的减少是导致sd16突变体茎秆缩短的决定性原因。(5)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SD16在茎和根中有较高表达。(6)构建了P35S::SD16-eGFPN和P35S::SD16-eGFPC两个瞬时表达载体分别与核定位的P35S::TDR-RFP载体共转化到中花11原生质体中,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D16是一个核蛋白。(7)暗培养条件下,野生型日本晴幼苗和sd16突变体幼苗都能长出中胚轴,表明sd16突变体不是BR相关突变体。分别对sd16突变体幼苗和野生型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双萜合成途径是富集程度最高和富集最显著的通路。在该途径中发现GGPP和ent-CDP(合成GA的原材料)在支路途径的部分代谢酶基因表达上调,且降解有效GA的GA2氧化酶在sd16突变体中基因表达上调。说明sd16突变体矮化与GA合成途径关系密切。(8)分别对幼苗期的野生型植株和sd16植株检测17种内源GA的含量。结果显示SD16影响的是G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早期13-羟基化途径,且突变体中具有生物活性的GA1及GA3含量都比野生型低。通过分析早期13-羟基化途径中各类GA的相对含量发现突变体的GA20相对含量积累,而GA1相对含量大幅降低,推测GA20合成为GA1这一步骤有一处阻断位点。从第一个GA(GA12)开始,突变体已经比野生型的含量低。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推测是突变体中GGPP和ent-CDP在支路途径被过度消耗,导致下游产物GA12比野生型少。(9)SD16预测编码一个E3泛素连接酶。系统发育树分析SD16在禾本科植物中可能具有保守功能。对SD16的启动子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D16可能受到光信号、光周期、非生物胁迫(低温、干旱、缺氧)以及激素信号(ABA、GA、MeJA)的调控,并在一些组织(分生组织、胚乳、种子)中具有表达特异性。根据以上结果,推测sd16植株半矮化是由于正常植株失去一个细胞核内的E3泛素连接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植物GA生物合成途径,导致内源活性赤霉素(GA1和GA3)含量减少。活性GA的减少延长了细胞分裂周期,使植株各个组织器官的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半矮化表型。本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了一种新的控制水稻株高的分子机制,为后期完善这一机制打下基础,并通过微调SD16的表达摸式和表达水平尝试在育种中开发这一新的半矮秆基因。
其他文献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工具误差模型及处理技术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首先详细介绍了捷联式惯导系统主要误差源——元件误差的误
提出一种在数字音频的DWT域同时嵌入鲁棒水印和脆弱水印的算法。该算法实现了音频双水印的同时嵌入以及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音频水印算法具有很好的不可感知性,并且鲁棒水
本文设计研究一种基于GSM网络的工业报警系统。系统主要针对工业电路生产现场中对电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工业电路出现故障的实时报警。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灾荒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党和人民政府继续推行设仓积谷政策,积极开展救灾度荒,取得了明显成效。积谷政策的推行对赈灾救荒、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急诊应用醒脑静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 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简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醒
为了研究分离装置中保护罩内部破坏原因,针对一种保护罩结构,应用应力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理论,对保护罩内部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同时利用有限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