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关键基石。近年来,我国虽然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但粮食供需关系仍呈现紧平衡态势,且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耕地非粮化现象,使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较快速度减少,加剧了粮食生产力的隐性损失。目前,非粮化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省域等较大尺度,而针对粮食主产区内部县域尺度的研究较少,且驱动机制研究多关注自然、社会、政策等单一视角。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耕地保护政策机制及非粮化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粮食主产区内部县域尺度的非粮化问题,以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为研究区域,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城郊乡镇、其它乡镇三个区域,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在掌握耕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统计耕地非粮化面积及比率并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非粮化耕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后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耕地非粮率的空间格局分异;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管控三方面因素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使用OLS模型进行指标筛选,使用GWR模型从空间层面对非粮化驱动机制进行解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泰市耕地非粮化面积为16730.33公顷,全市非粮化率为19.68%,中心城区、城郊乡镇、其它乡镇三个区域的非粮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4.20%、18.04%、21.59%;非粮率较高的区域涉及大部分位于丘陵山区的其它乡镇及少部分距离城区较近的镇街,非粮率较低的区域主要为中西部平原地带。非粮化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林果业。(2)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新泰市各行政村耕地非粮率全局莫兰指数约为0.312,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莫兰指数可视化结果表明,“高-高”集聚类型涉及133个行政村,此类村庄非粮率高且与邻近单元差异小,主要分布在部分城郊乡镇、中西部丘陵高山地带;“低-低”集聚类型涉及127个行政村,村庄的非粮率低且与邻近单元差异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地带或中东部丘陵地带中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呈现出显著负向空间相关性的村落则较少,仅有78个乡村。(3)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海拔高程、地块规整度、距道路距离、人均收入、永久基本农田占比五项指标分别在0.01、0.1、0.1、0.1、0.05的显著度水平上对非粮率具有良好的解释。不同指标对非粮率的影响方向与大小存在不同,根据回归系数值域来看,海拔高程、地块规整度、人均收入对非粮率为正向影响,距道路距离、基本农田占比对非粮率为负向影响;根据回归系数均值绝对值来看,影响程度最大的为自然条件中的海拔高程。不同指标在不同空间位置对非粮率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拔在西部区域正向影响最深刻,地块规整度的正向影响程度在中部区域最弱,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则在中心城区及城郊乡镇最深刻,距道路距离在北部区域负面影响程度最大,基本农田占比对北部高山区域村庄非粮率的负面影响最显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管控三方面因素及其耦合交互作用,深刻影响着新泰市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分异。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平衡“粮食稳定供给、群众需求与收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者关系的角度出发,按照“分区管控”的原则,针对新泰市耕地非粮化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粮食主产区内部县域尺度的非粮化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