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环境也不断改变,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暴露:城市公共空间被挤占,特别是作为城市生态窗口和城市文化代表与象征的滨河空间环境日益恶化,滨河空间规划与设计存在片面化、碎片化、低质化等现象,滨河空间形态单一、功能不足,滨河景观形象品质较差等问题,城市对滨河空间的发展与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城市滨河空间的品质和活力由多种因素决定,景观环境是影响其空间活力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人类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滨河商业空间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建筑侵占滨河空间;缺乏对整个城市的滨河空间的生态性考虑,并且由于商业空间功能单一导致空间内景观形象较单一;同时,很多商业空间景观小品数量或形式较少,缺乏商业氛围或生活气息;小品和雕塑市场化,缺乏特色;对场地文脉的思考等。基于此,本文以城市滨河空间的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触媒作为研究视角,选取成都市宜居水岸项目中成都铁像寺水街景观和黉门堰段景观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以铁像寺水街等多个滨河商业空间景观案例为主分析触媒因子和构建触媒框架;以黉门堰段实践项目为例,运用景观触媒策略进行实践),拟提出提升城市滨河商业空间景观品质和活力的策略。以城市触媒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滨河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与改造的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和案例,并进行整理;与此同时运用归纳演绎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辨析和实地考察之后,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归纳商业空间景观的特点和滨河商业空间的景观触媒因子设计;其次运用横向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触媒因子和触媒反应过程,横向运用PLPS调研法,以现场调研为出发点,通过观察铁像寺水街商业空间行人的行为、停留点、活动类型,并通过照片反应现状情况,以及详细的访谈问卷了解参与者对滨河商业景观的喜好、趋向和建议,寻找可能成为触媒因子的景观要素和设计要点;纵向研究经典案例中的景观,寻找并总结案例中潜在的景观触媒因子;在对铁像寺水街的研究过程中,作者运用基于理论建立模型法,此方法即通过对理论的解读,针对不同的实际研究对象,将理论转化为针对实际问题的图表步骤模型,通过清晰的步骤图表,展示设计和改造过程的关键点。在本文中,通过对城市触媒理论的分析与解读,初步建立触媒框架,以铁像寺水街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铁像寺水街的景观存在的问题即触媒着力点,选取针对性的景观触媒因子,再根据不同的触媒载体设计景观触媒反应过程,最后提出针对铁像寺水街景观改造提升的触媒框架体系和策略;再通过研究两个经典案例中景观的活力点和精华,将其带入触媒体系中,检验其是否与已提出的触媒框架中的元素、载体吻合,以期验证和完善触媒框架,最后提出一般性景观触媒策略。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商业空间的景观特点和重要元素,并以触媒理论为基础,首次从城市触媒的角度提出滨河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与改造途径,提出针对滨河商业空间景观的触媒框架:寻找景观触媒着力点-探寻景观触媒载体-设计触媒反应过程,以此角度为基础,实则探寻了滨河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与改造中问题的寻找、设计改造途径和设计改造要点及方法等问题,总结出滨河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即:1.增加河流与空间、景观和人的关联性。2.增加滨河商业空间自然景观的设计。3.丰富商业空间功能,完善不同功能的景观设计。4.提升景观视觉形象品质。5.优化人性化设计。